荃話題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諮詢文件

戲曲界-香港八和會館、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組、京崑劇場有限公司

香港八和會館

希望特區政府仍須正視及考慮香港粵劇界三方面的問題;其一,作為香港粵劇未來的發展,以及「西九」未來的配套,作為世界粵劇重心的香港,是否需要組織一個足以代表香港的專業粵劇藝團;其二,從軟件的發展和配套,建立一所具規模及全面性的戲曲藝術學校,是否也應在特區政府考慮之列;其三,在未來「西九」的場地運用上,應該有靈活策略,以符合不同藝術門類的需要。

從「西九」以及全港整體藝術的發展,香港粵劇界促請特區政府考慮在商業營運和自負盈虧上,有更平衡的考慮,避免因為資金不足,扼殺更多中小型藝團的發展空間,而且在藝術資源調撥方面,充分了解藝術的回報在於社會的創意思維,並非單一的金錢回報。

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組

香港每年有千場的戲曲表演,觀眾超過三十萬人次,但戲曲界卻一直面對表演場地短缺的問題。繼利舞臺後,每年舉行差不多約三百場戲曲演出的北角新光戲院,亦因約滿而出現停止運作的危機。雖然有關方面已計劃改建高山劇場為粵劇表演場地,並考慮將部份粵劇移師至現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轄下的場地演出;但高山劇場只適合中、小型戲班的演出,而康文署轄下的大部份場地已有很高的使用率,難再滿足業界的需求,因此,兩者皆未能長遠解決戲曲表演場地及設備不足的問題。場地設施不足,直接影響了戲曲工作者的演出機會,間接阻礙戲曲藝術的發展,這和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發展的政策,大相逕庭。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的藝術體系。粵劇作為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過去六十年在香港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一方面繼承大量的粵劇傳統,同時也借鑒其它地方戲曲和西方表演藝術的菁華,兼收並蓄,蛻變成為最富有香港特色的舞台表演藝術。此外,本港的粵劇更是少數能藉著商業演出而生存的舞台表演藝術,擁有大量的觀眾群,具備優質的市場價值。我們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戲曲界解決各種困難,並應致力保存及加以發展,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內設立專演戲曲的場地。此舉不但能吸引外國遊客,有助旅遊事業的發展,對本港經濟有實質貢獻,也可讓戲曲找到生存的空間;最重要是能把中國戲曲藝術的傳統保存下來,並給予發展的機會。

要保存和發展傳統戲曲藝術,培訓下一代的戲曲人才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近年坊間有多個兒童粵劇團的出現,而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訓練班和戲曲比賽等活動亦日益增加。從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踴躍程度,足證通過適當的推廣和訓練工作,絕對能成功培養下一代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我們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戲曲的培訓工作上,與及提供合適的訓練場地和設施,使戲曲藝術得以延續及保存。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內設立實驗劇場,讓新一代有機會進行實習演出,以提升他們的演出水平,既可實現培育新人的目標,亦使年青人感受到政府和社會人士對戲曲的重視。

政府規定核心文藝設施必須包括設立3 個分別為2,000 、800 及400 座位的劇院,但並不是戲曲專用的場地。面對著缺乏合適的戲曲專用的演出和排練場地,我們認為,所有核心文藝設施的設計均應可符合戲曲演出的要求,政府亦應考慮不同戲曲劇種的需要,設立:

  • 一個1,200 座位的劇院,供大型的戲曲演出,最符合經濟效益;
  • 一個300-500 座位的劇院,供小型戲曲演出活動;及
  • 一個100-400 座位的小劇院,供木偶、皮影等民間藝術演出,以拉近演出者與觀眾的距離,引發互動的效果。

戲曲對表演場地有專門特定要求,例如掛幕佈景、較高較闊的舞台、寬敞的後台、可容納上百人的化妝間、專門的燈光音響要求等,而目前香港仍未有一個完全符合這些要求的劇院。我們認為,場地的設計應配合先進的器材,以滿足戲曲演出的實際需要。

京崑劇場有限公司

香港作為一個真正的中西文化交匯點,將中國文化諸如中國戲曲、書畫、音樂等忠實地、恰當地、廣泛地介紹給西方,正是我們的強項,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西九龍,恰恰為達到這些目標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地與一種不可估量的推動力。

有議員認為,沒有西九龍我們這些藝團( 包括京崑) 也能活得很好。

現給予幾點事實以作補充︰

  • 中國戲曲至今在香港沒有一個旗艦劇團
  • 年青一代若想投身戲曲事業,並無「正途」可循( 戲曲教育並未正軌化與學院化) ,亦嚴重缺乏實踐機會
  • 香港藝術發展局給予整個戲曲界的撥款總額,還不如其他界別一個劇團的資助額

中國戲曲是世界藝壇上獨樹一幟的舞台表演藝術,京劇素被譽為中國的「國劇」;崑曲更於2001 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人文遺產」稱號。香港作為中國最重要城市之一,不可能沒有中國戲曲發展的環境和空間。而西九龍,將是突破現時「半死不活」局面的一個契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