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雲門舞集

歷史回顧

有云「四十而不惑」,雲門舞集1973年創立,紥根於台灣,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由台灣第一所現代舞團,中間經歷一段休整期,經歷浴火重生,今天是聞名全球的現代舞團,我們一同回顧雲門舞集四十年的發展歷程:

1970年代

1973: 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邀請著名書法家董陽孜題字,並租用台北一所小公寓作排練場地。同年9月於台中中興堂作創團首演,以中國作曲家的音樂編舞;10月於台北中山堂公演,全院滿座。
1975: 雲門首次赴海外演出,於新加坡、香港演出《白蛇傳》、《奇冤報》及《寒食》,反應熱烈。
1976: 雲門首次赴日本演出《白蛇傳》、《寒食》等作品。同年,葉公超先生為雲門募款,舞者獲得定期支薪。
1977: 台灣華視為雲門舞集攝製專輯影片,收錄《奇冤報》、《白蛇傳》和《寒食》等舞作,為台灣首度為外銷而製作的電視專輯,並為雲門第一支舞蹈影片。
1979: 雲門舞集首度赴韓國、美國演出。

1980年代

1980: 進行多個社區校園的公益演出。同年10月台灣藝術工作者吳靜吉、林克華、詹惠登創辦「雲門實驗劇場」,既培訓舞台技術人員,並推廣小劇場活動。
1981: 9月首次赴歐洲演出,90天內到了 71 個城市演出,獲得熱烈迴響,讚賞舞團的高水平。
1982: 首辦「雲門舞蹈營」,培訓年輕舞蹈員,部分營內學員日後成為了雲門舞集的舞者。
1983: 雲門舞集演出十週年紀念作《紅樓夢》。同年林懷民擔任國立藝術學院 (台北藝術大學前身) 舞蹈系主任,後任舞蹈研究所所長。
1987: 台北社教館舉行「林懷民舞蹈工作十五年回顧展」。林懷民帶領雲門在故鄉新港演出《白蛇傳》,並捐出首日的演出費,催生「新港文教基金會」。
1988: 9月18日,因表演藝術大環境未見改善,雲門舞集長年面對財政壓力,林懷民決定於澳洲演出後無限期暫停舞團,但雲門實驗劇場、舞蹈班仍繼續運作。

1990年代

1991: 雲門舞集復出,於台北演出《牛犁歌》;同年雲門獲政府的常態補助款。
1992: 獲一間建設公司贊助,於容立三萬人的台中市經國大道曲棍球場舉行首個免費大型戶外演出。雲門的排練場地搬到八里山上的鐵皮屋。
1993: 雲門演出二十週年紀念作《九歌》,同年首次赴中國內地演出。
1995: 獲一所金融保險公司贊助,每年於台灣四個城市舉行大型戶外演出,累積觀眾超過100萬。
1998: 雲門舞集成立25週年,獲企業積極捐款,豐富雲門基金會的母金。同年設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1999: 5月創辦子團「雲門2」,由舞蹈家羅曼菲擔任藝術總監,為青年編舞及舞者拓展平台,並積極於校園及社區演出。

2000年代

2003: 8月21日,雲門30年特別演出《薪傳》及新作《行草 貳》,台北市政府把當天定為「雲門日」,並將雲門辦公室所在地復興北路231巷命名為「雲門巷」,感謝雲門30年來的貢獻。
2004: 林懷民獲頒行政院文化獎,他捐出全數獎金,委由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立「流浪者計畫」,獎助年輕藝術家進行亞洲流浪之旅。
2005: 雲門首次赴俄羅斯、希臘演出。同年林懷民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英雄人物。
2006: 與雲門合作無間的舞蹈家羅曼菲、伍國柱逝世。羅曼菲的家人捐贈母金成立「羅曼菲舞蹈獎助金」,委託雲門基金會執行,鼓勵並支持有才華的年輕舞蹈表演者及創作者。
2007: 雲門首次赴西班牙、葡萄牙演出。
2008: 2月11日,雲門八里排練場失火,多年心血雖付之一炬,但林懷民表示該年的演出將排除萬難、如期進行。雲門其後向台北縣提出申請,在淡水建立新的家園。縣長周錫瑋表示歡迎,同時承諾「將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讓雲門進駐原為中央廣播電台的淡水藝術教育中心。同年舉辦多個免費教育及醫院專場。
2009: 4月,台北縣政府與雲門舉行「徵求民間參與興建營運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案」簽約儀式。「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是雲門依法規向台北縣政府提案申請興建,佔地約1.5公頃,將設有排練場、藝術教育中心、戶外展演空間、藝術咖啡館和行政辦公室。

2010年代

2010: 4月,台北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將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雲門」,表彰雲門在藝術上的成就。
2013: 雲門 40 週年,演出紀念作品《稻禾》。
2014: 中華航空以雲門舞作圖像彩繪飛航歐亞的空中巴士A330客機,向雲門舞集致敬。11月10日,雲門位於淡水的新基地「雲門劇場」舉行硬體竣工典禮,2015年4月正式啟用。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政府與民間合作興建的劇場,興建經費全部來自國內外的捐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