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貿易戰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負責監管和促進國際貿易。各國政府利用該組織與聯合國系統合作制定、修訂和執行國際貿易規則。世貿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經濟組織,有166個成員國,佔全球貿易和GDP的98%以上。

世貿組織為參與國之間的商品、服務和知識產權貿易提供了便利,提供了一個貿易協議談判框架,協定旨在減少或取消關稅、進口配額和其它貿易壁壘,這些協議由成員國政府的代表簽署並得到其立法機構的批准。它還管理獨立的爭端解決,以強制參與者遵守貿易協定並解決與貿易有關的爭端。該組織禁止貿易夥伴之間的歧視,但為環境保護、國家安全和其他重要目標提供例外情況。

WTO的歷史

世貿組織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是由23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7年簽署的一項多邊條約,此外還有其它致力於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多邊機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個類似的,被命名的國際貿易組織從來沒有建立,因為美國和一些簽署國沒有批准建立條約。

烏拉圭之前的關貿總協定談判

在關貿總協定(1949年至1979年)下一共進行了七輪談判。關貿總協定第一輪(1947年至1960年)專注於進一步降低關稅。60年代中期的甘迺迪議程帶來了關貿總協定反傾銷協定和一個關於發展的主題。70年代的東京議程是解決非關稅壁壘和改進貿易體系的第一次重大嘗試,通過了一系列關於非關稅壁壘的協定,這些協定在某些情況下解釋了現有的關貿總協定規則,並在另一些情況下開闢了全新的領域。由於並非所有關貿總協定成員都接受這些協定,它們常常被非正式地稱為「準則」。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試圖建立某種形式的國際貿易體制機制,但關貿總協定作為一個半體制化的多邊條約機制在其臨時基礎上繼續運作了近半個世紀。

烏拉圭議程:1986年-1994年

早在關貿總協定成立40周年之前,關貿總協定成員就得出結論認為,關貿總協定體系正在努力適應全球化的世界經濟。針對1982年《部長級宣言》中指出的問題(結構性缺陷、某些國家的政策對世界貿易的溢出影響等關貿總協定無法控制的問題),1986年9月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城召開的一次會議啟動了第八輪關貿總協定(即烏拉圭回合)。

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談判授權,旨在將貿易體系擴展到幾個新的領域,尤其是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並改革農業和紡織品等敏感部門的貿易,所有關貿總協定的原始條款都將接受審查。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部長級會議期間,簽署了結束烏拉圭議程並正式建立世貿組織制度的最後文件,即《馬拉喀什協定》。

根據1994年《馬拉喀什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於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取代了1948年建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關貿總協定仍作為世貿組織的總貿易條約存在,但由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果而更新。然而,1994年關貿總協定並不是馬拉喀什最後文件中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通過的協議、附件、決定和諒解的清單很長,大約有60個。協定分為六個主要部分:

  •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
  • 《貨物貿易多邊協定》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 爭端解決
  • 審查政府的貿易政策

就世貿組織有關關稅「上限約束」(第3號)的原則而言,烏拉圭議程成功增加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約束性承諾,從1986-1994年談判之前和之後約束關稅的百分比可以看出。

部長級會議

世貿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部長級會議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38]會議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國聚集在一起,成員國包括國家或關稅聯盟。部長級會議可根據任何多邊貿易協定就所有事項作出決定。200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首屆部長級會議和坎昆會議,涉及被稱為「新加坡問題」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爭論,如農業補貼。另一些會議,如1999年的西雅圖會議,則引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2001年在多哈舉行的第四次部長級會議,批准中國加入世貿,並推出多哈回合貿易談判。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同意逐步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以及採納歐盟的「除武器外一切都行」計劃,逐步取消最不發達國家的貨物關稅。在2005年12月舉行的第六次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世貿組織發起了貿易援助倡議,具體目的是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可持續發展目標8的貿易援助,目標8指增加貿易支助和經濟增長援助。

第十二屆部長級會議原定於2020年6月在哈薩克阿斯塔納舉行,但由於COVID-19而取消。隨後於2022年6月12日至17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十三屆部長級會議於2024年2月26日至29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舉行,最終延長至3月1日完成。

多哈議程:2001年至今

世貿組織於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啟動了本輪談判,即多哈回合貿易談判。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努力,旨在使全球化更具包容性,並幫助世界上的窮人,特別是通過削減農業方面的壁壘和補貼。最初的議程既包括進一步的自由貿易,也包括新的規則制定,承諾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大量援助。

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工業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進展陷入停滯,尤其是在歐盟和美國維持農業補貼(被視為有效的貿易壁壘)的問題。雖然2013年通過的《峇里島部長級宣言》解決了官僚主義對商業的障礙,但重啟談判的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截至2012年6月,多哈議程仍然不確定;方案列出了21個主題,其中錯過了原定2005年1月1日的最後期限,而且議程仍未完成。對國內農業部門的貿易保護主義(發達國家要求)和農產品公平貿易(發展中國家要求)之間的衝突仍然是主要障礙。這種僵局使世貿組織無法在多哈回合貿易談判之外啟動新的談判。因此,各國政府之間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越來越多。截至2012年7月,世貿組織體系中有多個談判小組參與了目前陷入僵局的農產品貿易談判。

宗旨

WTO的核心宗旨是促進自由、公平且可預測的國際貿易。具體來說,它旨在:

  • 降低貿易壁壘: 鼓勵會員國削減關稅、配額和補貼,打破貿易限制。
  • 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 確保貿易規則具有透明度,並公平適用,防止不公平貿易行為。
  • 促進經濟成長: 支持經濟發展與減貧,幫助各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 增進合作: 提供一個平台,讓國家協商貿易協議,和平解決貿易爭端。
  • 支持發展中國家: 透過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幫助較貧困國家更有效參與國際貿易。

主要職能

通過貿易便利化促進增長是世貿組織最重要的職能。其它重要職能包括:

  • 監督協議的實施、管理和運作(例外的是,當中國於2001年12月加入世貿組織時,它不執行任何協議)。
  • 為談判和解決爭端提供一個論壇。

此外,世貿組織有責任審查和宣傳國家貿易政策,並通過監督全球經濟決策來確保貿易政策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世貿組織的另一個優先事項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通過技術合作和培訓來適應世貿組織的規則和紀律:[56]

  1. WTO應促進本協定和多邊貿易協定的實施、管理和運作,並進一步實現本協定和多邊貿易協定的目標,還應為多邊貿易協定的實施、管理和運作提供框架。
  2. WTO應為其成員之間就本協定附件中有關多邊貿易關係談判提供平台。
  3. WTO應執行《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
  4. 世貿組織應管理貿易政策審議機制。
  5. 為在全球經濟決策方面實現更大的一致性,世貿組織應酌情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及附屬機構合作。

以上五項是世界貿易組織的附加職能。隨着當今社會全球化的發展,有必要建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管理貿易制度。隨着貿易量的增加,以及各國貿易規則的差異,出現了保護主義、貿易壁壘、貿易補貼、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當此類問題出現時,世界貿易組織充當了國家之間的調解人。

世界貿易組織也是經濟研究和分析的中心,該組織在其年度出版物和關於特定主題的研究報告中對全球貿易狀況進行定期評估。世貿組織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另外兩個組成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密切合作。

正面影響

研究表明,世貿組織促進了貿易。在沒有WTO的情況下,一般國家的出口關稅將上調32%。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是增加貿易的一種方式。

根據《國際經濟法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幾乎所有最近的優惠貿易協定(PTA)都明確提到了世貿組織。同樣,在許多相同的優惠貿易協定中,發現大部分條約(有時是一章的大部分)是從WTO協議中逐字照抄寫的……隨着時間的推移,WTO在優惠貿易協定(PTA)中的存在有所增加。」

負面批評

儘管由於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大大減少,但自由貿易對加速經濟增長、減少貧困和增加收入的承諾受到許多批評家的質疑。

經濟學家張夏准認為,新自由主義關於自由貿易的觀點存在一個「悖論」,因為發展中國家在1960年-1980年期間的經濟增長高於1980年-2000年期間,即使貿易政策比以前自由。研究結果表明,新興國家只有在變得非常富裕之後才會積極減少貿易壁壘。批評者認為,貿易自由化並不能保證經濟增長,也不能保證脫貧,並還引用了薩爾瓦多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初,薩爾瓦多取消了進口的所有壁壘,並削減了關稅,但經濟增長依然疲軟。另一方面,越南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經濟改革,通過決定效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緩慢的自由化以及實施國內商業保障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越南在加快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但沒有立即消除大量貿易壁壘。

批評者還認為,世貿組織促進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好處沒有得到平等分享。這種批評通常得到談判結果和數據的支持,數據顯示,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尤其是在中國和印度,雖然經濟增長非常快,但經濟不平等卻在加劇。此外,世貿組織旨在減少貿易壁壘的做法可能損害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過早,沒有任何突出的國內壁壘,擔心會使發展中國家陷入初級產業的困境,因為初級產業往往不需要高技術。當發展中國家決定利用工業化推動經濟時,國內工業不能像預期那樣迅速發展,因此難以與其它工業較先進的國家競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