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 - 手段關稅國家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即對進口貨物徵收的稅款,以施加壓力給貿易夥伴,並鼓勵企業從其他國家採購商品。美國與中國之間持續的貿易戰就是一個典型範例。美國對中國電子產品徵收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國的大豆和其他農產品進行反制徵稅。 貿易壁壘關稅並非國家用來保護經濟利益的唯一工具。國家也會使用配額來限制進口,提供補貼支持國內產業,以及制定規範來阻止外國競爭。例如,歐盟的農業補貼用來保護本地農民,中國的進口限制則偏袒國內生產商。這些壁壘可能不像關稅那樣明顯,但同樣具有破壞性,並可能加劇貿易緊張局勢。 禁運與出口限制禁運,例如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運,停止對某些國家的貿易,以達成政治目標。出口限制則限制關鍵商品的出口,如技術或原材料。這些措施可能嚴重損害經濟,擾亂供應鏈,並增加國家間的緊張,因而是貿易爭端中強大但風險較高的工具。這些貿易壁壘常引發報復行動,進一步升高國家間的緊張。 貨幣貶值國家利用貨幣貶值 - 由政府採取的讓本國貨幣價值走弱的行動來降低出口價格並提高進口成本。這常在貿易戰中用來對抗關稅,以保持商品的競爭力。例如,2019年中國被指控貶值人民幣以抵消美國的關稅。這一策略並非沒有風險,包括通貨膨脹和破壞全球市場的穩定。 反制和調解當面對貿易壁壘時,國家通常會以同樣的方式反制,徵收反制關稅或限制出口。一些國家會結盟以提升經濟實力,例如成立於1952年的歐盟(最初是合作煤炭和鋼鐵貿易的條約)或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SMCA)。還有一些國家會透過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來挑戰這些政策。這些策略既可能導致爭端升級,也可能為談判和解提供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