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衝突 - 19世紀玉米法案 (1815-1846)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於1815年實施玉米法案,以透過徵收高額進口穀物關稅來保護本國農業。土地所有者從中受益,但卻造成廣泛的工人階級困苦。由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和約翰·布萊特(John Bright)領導的反玉米法聯盟成功動員公眾反對這些關稅。 在英國歷史上,玉米法案是指管理穀物進出口的各項法規。早在12世紀已有記錄提及實施玉米法案。到了18世紀末和19世紀上半葉,這些法律變得具有政治重要性,主要源於由於英國人口增長和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封鎖措施,導致的糧食短缺。最終,玉米法案在1846年被廢除,這對於當時受保護措施阻礙擴張的製造商來說,是一場勝利,因為這些保護措施曾經遏制了工業的發展,偏袒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麥金利關稅 (1890)麥金利關稅(McKinley Tariff)是1890年由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威廉·麥金利(後來的總統)推動通過的一項重要法案。這個法案大幅提高了各類進口商品的關稅,當時創下歷史新高,旨在保護美國的製造業和農業,減少對外國商品的依賴。這樣做的目的是鼓勵消費者購買國內產品,促進美國經濟發展。 然而,麥金利關稅引發了廣泛的反對,特別是來自農民和普通消費者,他們抱怨高昂的進口商品價格增加了生活成本。同時,其他國家也進行報復,對美國出口商品課徵關稅,影響了國際貿易,導致美國的出口受到打擊。經濟上,雖然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反而推升了物價,並加劇了國際貿易的緊張局勢。 在政治層面,這個關稅政策在1890年的選舉中引起激烈爭論,成為共和黨支持者與民主黨反對者的焦點。它也被視為促使農民和工業工人支持民粹運動的重要因素,並引發對未來關稅政策改革的呼聲。總體來說,麥金利關稅代表了19世紀末保護主義政策的高峰,反映了國內保護產業與維持自由貿易之間的矛盾。 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威廉·麥金利(後來的總統) 梅林關稅 (1892)梅林關稅(Méline tariff)是法國於1892年推行的一項保護主義措施。它被譽為第三共和國最重要的經濟立法,標誌著對早期保護主義政策的回歸,並有效終結了與1860年科布登-謝瓦利耶條約(Cobden–Chevalier Treaty)相關聯的自由貿易時期。有人認為,這項關稅在某種程度上是工業界為了應對外部經濟威脅、保護國內市場而努力的結果。 有人提出,從政治角度來看,這項關稅反映出工業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和農民之間逐漸形成的利益結合。它以當時的法國第65任總理朱爾·梅林(Jules Méline)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