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越劇

舞台美術及音樂

越劇在眾多中國戲曲種類中重視抒情,質樸婉約。舞台美術方面,越劇亦較寫實,甚至採用生活的用品。音樂方面,除了廣泛採用流派腔調,1950年代起亦建立固定的音樂創作程式及體制。

舞台美術

越劇舞台美術秀麗、典雅,別具韻味,為黃梅戲、潮劇、瓊劇和豫劇等劇種借鑒。服裝方面清麗柔美,借鑒了古代仕女圖樣式,不同於傳統戲曲使用繁瑣的服飾,旦角尤為明顯,化裝及佈景亦較為恬淡、寫實。

化妝:越劇結合了傳統水粉化妝及電影話劇化妝的長處,更多的使用油彩化妝,風格明快柔美。越劇使用獨有的古裝頭套,尤其旦角造型,會借鑒古裝仕女畫的髮式。一般越劇的古裝戲不會使用臉譜式化妝,比其他劇種更生活化。

佈景、道具:越劇的佈景與表演風格密切結合,採用立體、寫實的佈景,不少道具直接採用生活用品或仿真製作,刀槍棍劍等道具則會較為輕巧。

音樂

越劇的音樂創作在1950年代開始進入程式化。1953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的樂師顧振遐、陳捷和項管森等選擇戲碼《梁祝》「十八相送」一折(由傅全香、趙雅麟主演),將全部唱腔進行整理加工,並對伴奏進行配器,首次實行了定腔定譜。這種做法改變歷來由作曲家配器、唱腔由演員按傳統程式即興演唱、樂隊伴奏無固定曲譜之做法,並在各個越劇團推廣。越劇實行定腔定譜之後,每個劇碼的唱腔和伴奏音樂有了總體佈局,建立起以作曲為主,與演員、琴師緊密合作的作曲新體制。

創作方面,越劇主要的腔調為「尺調腔」(細膩深沉)、「弦下腔」(悲憤激動) 和「四工腔」(明快跳躍) 。其餘越劇使用的腔調,包括「南調腔」、「北調腔」、「四工唱書調」、「呤哦唱書調」、「宣卷調」及山歌小調等,使劇種曲調更為豐富,增強了角色的表現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