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貨運發展

香港貨櫃碼頭史 – 二次大戰後至八十年代

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到處百廢待興,而香港鄰近地區的潛在貨運競爭對手 –中國因國內共產黨與國民黨多年內戰,讓大量工商家帶同資金、技術、人才、設施從中國來到香港發展,讓香港形成了以出口業及輕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加上在東南亞多次爆發戰爭時,如南北韓戰及美越戰爭,香港成為了東西方社會中轉軍事物質、貨品和士兵的轉運角色,讓香港與中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建立了貨運的緊密聯繫。香港繼承了戰前的基礎貨運建設,配合航運需求,很快便成為亞洲的重要商港,形成亞洲與西方貿易的重要橋樑。

六十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及物資交流等業務迅速興起,以往中大型船隻用散貨形式載運的航運業及尖沙咀九龍倉碼頭很難有效滿足質量需求,取而代之為貨櫃運輸。1970年政府先於葵涌區西南海岸以填海方式建成首三個貨櫃碼頭,最初貨櫃碼頭仍以轉口為主,東西方國家的貨品相互流通,讓香港成為繁忙的中途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內地改革開放,但由於時中國華南地區的貨櫃運輸業發展未完善,中國必須依賴香港港口出口貨品,每年出口以雙位數字增長,讓香港於1987年後成為全球航運業的翹首,其處理的貨物量佔全球之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