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天水‧圍城

歷史遺留的問題

天水圍屬於元朗分區。截至 2006 年,天水圍人口約廿八萬多。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佔十八萬、北佔十萬,八成半人口居於公共屋單位。

據調查顯示,自 2001 年以來,天水圍區內虐偶、虐兒個案及青少年犯罪率均為全港第一位,失業及領取綜援個案排行全港第三、新來港及少數族裔居民人口則是全港第五位。

而其中一項社區調查顯示,七成的家庭平均每月收入的中位數是 8,000 元至 9,999 元,反映區內大部分屬低收入家庭。

區內人口眾多、社會問題嚴重,但社會設施嚴重不足。例如天水圍區沒有一間醫院,公共診所只有一間。區內沒有標準體育館及圖書館;綜合服務中心、青少年中心等,各只有一至兩間,完全不足以應付社區需求。

1998 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佈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一萬三千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五萬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七千個公屋單位。

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製較為寬鬆,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十萬人,公屋居民高佔 85% ,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 2001 年入伙後,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 8 比 1 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後,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家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二十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家診症室,但面對十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廿二個。天水圍北亦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單位做臨時圖書館。

就業問題在區內更備受關注。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準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高達 40 多元,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香港扶貧委員會 2006 年 9 月公佈,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 103 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的人數最多。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零四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三萬宗,天水圍約佔一半。而天水圍的自殺求助個案也冠絕全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05 至 06 年的資料指該區個案多達 70 多宗。

2004 年 4 月 11 日,天恆邨一名無業漢斬死妻子及兩名年幼女兒後,用刀自殺身亡,這宗滅門慘案震驚全港,區內問題再次引起普遍關注。

在輿論壓力下,港府委託獨立小組,研究如何防範天水圍發生新的家庭暴力慘劇。同年 10 月,報告發表,批評當局規劃天水圍的社會福利服務並不完善,並指區內的家庭支援服務明顯出現問題。報告指,零一年天水圍人口超過二十萬,但長期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服務中心,即使區內後來發展了三間服務中心,但自從天恆邨案後求助個案急升,其中一個服務中心處理的個案,由四百宗增至六百宗,政府卻沒有增加資源。

針對天水圍情況,報告提出近三十項建議,包括更有效調配資源、加強協調各部門如警方、醫院、非政府機構。報告又建議,檢討現時處理虐偶個案的程序,提出修例讓法庭接受被虐者書面作供避免因為要出庭而不敢指控配偶。報告又促請政府定期檢討城市規劃的機制、盡早制訂緊貼人口增長的地區福利計劃。然而,事隔三年後,小組提出防範家庭悲劇的 24 小時社署輔導熱線仍未全面落實。

2007 年 10 月,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天水圍家庭服務情況,多個社福機構和天水圍地區團體向勞工及福利局發表意見,出席的社聯代表指天水圍求助個案,有 25% 至 35% 屬於高危,但社工人手不足,每宗個案平均只有 8 分鐘會面時間。另有社工工會指,青山醫院僅有 6 名社工,每人每年處理 200 個天水圍及元朗家庭個案。亦有婦女團體指,政府對單親家庭的支援不足。有團體就要求,加強天水圍的家庭支援,尤其照顧兒童服務,又建議開始發展社區網絡,協助團體找地方設立辦事處。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過去 3 年已在天水圍推行 12 項新措施,加強社區服務,解決天水圍的問題。他指,天水圍面對結構性問題,包括就業及交通困難,政府會重點支援再培訓工作,成立一站式的就業培訓及跟進服務中心,亦可能會在明年初,提早檢討是否放寬申請跨區工作交通津貼;亦會擴大倫理網絡,即時跟進家庭問題。

另外,政府將加強天水圍的精神健康服務,於 2008 年初派 11 名臨床心理學家駐天水圍,為該區及元朗居民提供服務。

連串事件下,天水圍被傳媒冠以「悲情新市鎮」的名字,香港人亦常把天水圍聯想到「綜援」及「倫常慘劇」。其中, 2005 年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曾就天水圍進行意見調查,半數非天水圍區居民對該區的印象只屬「一般」,更有 20% 受訪者表示感覺「很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