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勞動節

工運歷史──由行會至工會的抗爭

澳門工人運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840 年前後,澳門已出現第一批行會,如:上架木藝行、坭水太模堂、造船工羨行、酒樓茶室業姑蘇行( 後改聯義行) 等。這些行會初期僅屬供奉先師的廟館。有關行業的東家( 僱主) 和西家( 僱員) ,則以這些廟館作為聚首的地方。每年師傅誕,東西家就以拜師傅為題,集資聚餐。

當年的行會保存濃厚的封建色彩,架構非常繁複,權力集中在東家及其代理人手上。在行會開會時,西家只能列席旁聽,沒有發言權。

但由於這些行會凝聚了同一行業的工人,使他們有了聯繫、溝通的機會,也就使這些行會後來在各種環境因素影響下,發展成為工會。

1857 年12 月,英法聯軍入侵廣州。兩廣總督被俘。翌年3 月,佛山團練局揭竿反抗英法聯軍侵略。

其時,在港澳為英法人辦理文案、教書和從事服務性勞動的廣東人( 亦即後來的洋務工人) ,積極響應佛山團練局「不給洋人辦事」的口號,進行罷工,使港澳商務活動陷於停頓,洋人生活大受影響。這是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港澳罷工。它反映了港澳兩地工人早在一百卅多年前已經是同呼吸、共命運。它對澳門後來的工人運動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以康有為為首的中國改良派,以及孫中山的同盟會,均曾在澳門積極地進行宣傳活動,諸如辦報、組織社團、開座談會等等。特別是20 世紀初,孫中山的同盟會在澳門成立分會,籌集革命經費,運送軍械。革命黨人在澳門非常活躍,建立了穩固的群眾基礎。

在這段期間,澳門同胞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影響,提高了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澳門同胞更加深受鼓舞,開始組織和參加工會,從此揭開澳門工運史新的一頁。

1921 年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工人運動發展迅猛,影響力亦加速擴散。1922 年1 月,香港海員舉行大罷工。同年3 月,在香港各行業工人支持下,香港海員大罷工勝利結束。

澳門工人運動在各種內外因素催化下,迅速邁向第一個顛峰時期。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到了1922 年,在人口不足十萬的澳門,有三萬多人參加了各行各業、為數逾百的工會。這些以行業或工種組成的工會,一般規模較小,會員約100 人左右。部分工會,如上架做木、坭水、機器、盤艇、果業等工會有五、六百會員。會員逾千的工會,如苦力同業工會、鮮魚聯群益工會、農業工會、石行工會、車業群達工會、計貨愛群工會、小販超明工會等,已算是大規模。

當年澳門的工會分屬三大派:澳門聯合總工會、六團( 中立工會) 、工親愛會( 與教會關係密切) 。其中以聯合總工會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活動最頻密。

1922 年5 月1 日,聯合總工會組織了大規模的集會遊行,慶況「五一」國際勞動節。數千工人參加,聲勢浩大。在澳門工運史上,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

1922 年5 月29 日,澳門發生一件震驚港澳和全國的大慘劇── 捷成事件:5 月28 日,一名非洲籍葡兵當街調戲婦女,途人與坊眾見狀,不值其所為,齊聲喝打,葡警聞訊趕至,偏袒葡兵,捉去一名青年工人。數百名工人,坊眾隨即湧往瑞安碼頭第一警區( 捷成戲院舊址) 聚集,要求放人。聯合總工會在現場附近,亦即白眼塘前地的江南茶樓內設立臨時指揮部,並派負責人前往保釋,但遭到拒絕。翌日,亦即5 月29 日,澳葡當局實行血腥鎮壓,釀成近二百人死傷。全澳居民無比激憤,實行罷工、罷市、罷課。澳葡當局則實施戒嚴令,解散全澳工會。

在澳門聯合總工會領導下,澳門工人和市民展開了反強暴、爭取自由的鬥爭。各業工人和家屬七萬餘人先後離澳,到前山、灣仔、南屏、石歧等地避居。澳門頓時成為死埠。

聯合總工會選派出代表前往廣東謁見孫中山先生,要求援助。孫中山表示答應。廣東省政府奉孫中山之命,除一再向葡駐穗領事提出嚴重抗議和五項嚴正要求外,還派艦隻和軍隊開到前山、灣仔一帶駐防候命。

然而此時,廣東省陳炯明發動叛變,孫中山被迫組織力量對付陳炯明。中國政局的動盪使到澳葡當局的強權統治得逞。澳門工運遭到嚴重挫折。

1926 年4 月,澳葡軍隊襲擊省港罷工委員會的糾察隊和鄉民。澳門工人對澳葡當局的侵略擴張和破壞省港大罷工,甚為激憤,曾醞釀大罷工。澳葡當局聞得風聲,急忙向港英班兵買馬,嚴加防範,迫使罷工計劃流產。

捷成事件之後,由於澳葡當局嚴令箝制輿論,管制公眾活動,工會組織全被取締。澳門工運從此陷入低潮,歷時達20 多年之久。

工會被禁,一些行業的行會再度興起。這時行會開展的活動多了,除了供奉師傅神像和設有賭博玩意外,也提供帛金、施棺之類的福利。個別行會更與有關僱主,商號訂立行規,保障入會僱員的職位,並籌集福利經費。倘有工友因工傷死亡,參加了行會的僱主、僱員也會發揚互助精神,解囊捐輸。但死傷者都不會得到明文規定的任何賠償。

坭水行的永達堂( 原名太模堂) 當時也曾開辦過一間私墊形式的達仁學校,學生有十餘廿人。

在30 年代,澳門除了有行會,還有一種群眾性組織:炮會。行會是東家、西家混合組成,而由東家任值理掌權。炮會則是各行業工友自己組織起來。炮會沒有會章,經濟來源是依靠會友的月費、募捐、打麻雀「抽水」。會友辦紅、白事,炮會均有送禮或贈予慰問金。為了逃避澳葡當局的注意,炮會都是借助神廟,如媽閣廟、關帝廟、土地廟等作掩護。「九一八」事變爆發,全中國人民發起抗日救亡運動,澳門同胞亦投入救國浪潮。澳門各行業職工,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工人、教師、店員、小販、新聞工作者,以至學生、商人等,紛紛以讀書會、體育會、劇社、音樂杜、歌詠團等形式組成愛國社團,如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文化協會、前鋒劇社、綠光劇杜,起來劇社、曉鐘劇杜、大眾歌詠團、中國青年救護團、婦女互助社等。

1937 年「七七」事變,澳門抗日救國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同年8 月12 日,由澳門《朝陽日報》、《大眾報》聯合發起組織「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 簡稱澳門四界救災會) ,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國工作,其中包括籌募、宣傳、動員、慰勞、組織回國服務團和回國參加抗戰。組成四界救災會的五十多個團體和單位,其成員有很大部份是澳門各行業職工;四界救災會理事會的成員,也多屬藍領和白領。廣州淪陷,四界救災會成立回國服務團。該團11 個隊160 多名男女青年,大部份也是教師、工人、職員、失業失學青年和學生等。

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抗日救亡的愛國活動成為當時澳門工運的主要內容。

1945 年9 月,抗日戰爭勝利。在勝利的形勢鼓舞下,各階層紛紛集會、遊行,爭取集會遊行的自由。

1946 年至1948 年,各行各業開始復甦。由於經濟開始好轉,一些行業工人為改善待遇,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益,自發地組織了公( 工) 會。儘管當時的公會仍擺脫不了行會的影子,一些公會還是由僱主掌權,而國民黨亦插手工運,從中破壞,但從整體來說,澳門工運的發展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當時就先後出現過電燈公司工人、三行工人、炮竹工人、茶樓工人、旅業工人等爭取改善待遇、維護職工權益的鬥爭事件。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工人要求成立工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同年5 月1 日,在上架木藝行一群年輕理事和工友發動和組織下,木藝、坭水、油漆三行工人500 多人在上架行會館舉行了捷成事件以來,澳門工人第一次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盛大集會,顯示了澳門工人團結愛國、維護工人權益的決心。

之後,木藝、坭水、油漆三個行業的工人以籌祝「五一」的理事為骨幹,增加了一批新人,改組公會,成立工會。造船、石藝、棚業等其他行業工人,也紛紛行動起來進行改組。

為了更好發揮工會的功能,縮護和爭取工人的合理權益,開辦和發展工人福利事業,解決各業工人的職業生活、教育、醫療衛生等迫切問題。1949 年,木藝、茶樓、鞋業三個工會發起籌組澳門工會聯合總會。

1950 年1 月20 日,澳門工會聯合總會舉行成立典禮,澳門工運史踏入新里程。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正式回歸中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此後,澳門經濟強勢增長。由於賭權的開放,各行各業都受惠於博彩旅遊業,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有增長。另外,中國政府於 2003 年實施的港澳個人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和 200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等事件,都對澳門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