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野生動物

香港的陸上哺乳動物

據推測,三千多年前的香港被廣闊的熱帶闊葉林覆蓋,大象、老虎、野紅豺等林林總總的熱帶動物均棲息於此地。可惜,隨着農業和都市發展,自然生境被摧毀,滿林的參天古木漸漸被砍伐或焚燒一空,先民更視一些大型哺乳動物(如華南虎等)為危險動物或食人猛獸,肆意捕獵,結果許多以往廣泛分布於本港的物種漸漸滅絕。猶幸有些物種總算能適應轉變,一直存活至1900年代初,有些更繁衍到現在。

香港究竟有多少野生陸棲哺乳動物物種?也許很多人會說「不太多」,皆因香港這個彈丸城市土地面積僅約110,000公頃,市區建設和人口均非常稠密。然而哺乳動物大多是夜行性的,而且習慣避開人類,所以一般人很少察覺得到而忽略了牠們的存在。其實香港的哺乳動物種類繁多,有記錄的物種超過50個,當中更包括一些稀有及珍貴的物種,例如棲息在受保護地區內的歐亞水獺和穿山甲等。

毫無疑問,哺乳動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舉足輕重。牠們會獵食各式各樣的食物和佔據地球上差不多每個緯帶的不同生境,牠們對其他植物和動物的族群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繼而影響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群落的結構和組合。就以食蟲性蝙蝠為例,牠們是維持夜行昆蟲族群平衡的主要關鍵。每隻蝙蝠每小時可捕食數十至數百隻昆蟲,一些龐大的蝙蝠群落一個晚上便可吃掉數以噸計的昆蟲,當中包括很多被人類視為農作物害蟲的甲蟲和飛蛾。

果蝠的角色也很重要,牠們可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籽。世界上有超過500種植物依靠蝙蝠繁衍,包括蕉或芒果等重要農作物,這些植物大多在夜間開花,以特別的氣味或形狀獨特的花朵吸引蝙蝠。相比起雀鳥啄食植物種籽後一般在林邊枝上排便,果蝠則會在飛行時於空曠地方把種籽排出,令種籽有更大機會落在日照較好的地區或伐木區。截至目前為止,蝙蝠已被證實為最少3種本地榕屬無花果植物的主要種籽傳播媒介,包括水同木、對葉榕和青果榕。這些榕屬植物的果實成熟時多為綠色或黃色,雖不能吸引雀鳥啄食,但卻由蝙蝠幫忙傳播種籽。由是可見,哺乳動物對生態系統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大、小型哺乳動物亦是傳播種籽的好幫手。小型哺乳動物通常會將收集到的種籽埋在泥土裏或枯葉層下,留待日後食用,但有時候,牠們並沒有把埋藏了的種籽翻出,間接促進種籽發芽。本港兩種山邊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印支林鼠和針毛鼠)為多種小籽灌木如崗棯和野牡丹的種籽傳播媒介。此外,大型哺乳動物每天吞食大量種籽,亦能吞食某些植物的大而堅硬的果實。鳥類、蝙蝠和其他動物很少啄食這些果實,只有大型哺乳動物才能幫助這些植物傳播種籽。牠們的腸道較長,已吞食的種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被排出,因此牠們可以把種籽傳播到較遠地方。

香港陸上哺乳動物的組成

香港共有55種哺乳動物,當中25種是蝙蝠,其餘30個非飛行性物種則按照其體型細分為小型哺乳動物(頭至軀幹長度不足25厘米)和大型哺乳動物(頭至軀幹長度超過25厘米)。牠們過去30年均在香港有記錄,而且大部份已在野外或市區形成獨立繁殖族群,當中更包括一些野化的馴養物種。

蝙蝠(翼手目)佔香港哺乳動物物種數目約一半。當中10種廣泛分布於各引水道和廢棄礦洞如大足鼠耳蝠和長翼蝠。有些物種在郊野和市區均頗常見,例如喜歡居住於公園內的蒲葵和大絲葵葉下的短吻果蝠,以及在屋簷或建築物的縫隙中棲息的東亞家蝠。在2005年被發現的褐扁顱蝠,只在船灣郊野公園才有記錄,而牠的近親扁顱蝠則在香港各區均有記錄。據霧網調查所得,小伏翼和中黃蝠為不常見物種,而喜山鼠耳蝠、灰伏翼、褐扁顱蝠和尚未確認的伏翼蝠均為稀有物種。初冬期間,本港市區偶爾會發現皺唇犬吻蝠和黑鬚墓蝠的個體,但尚未發現其群落棲息地,相信牠們可能是來自香港鄰近地區群落的迷途蝙蝠或是過境覓食的個體。至於在2014年冬季才記錄到的香港新種大棕蝠,暫時只曾在香港島有記錄。

小型哺乳動物

小型哺乳動物包括2種食蟲目和9種嚙齒目、(8種鼠類和1種松鼠)。在食蟲目當中,臭鼩比灰麝鼩分布廣泛,兩者均常在郊區出沒。本港其中3種鼠類是與人類共棲的外來引入物種,而且只在市區出沒,包括屋頂鼠、小家鼠和褐家鼠。而針毛鼠和印支林鼠則是在山區活動的原生鼠類,牠們甚少進入市區。板齒鼠、黃毛鼠和田鼷鼠都是主要在農郊地帶出沒的鼠類,在本港的分布範圍狹窄。赤腹松鼠是外來引入物種,相信來自被放生或逃脫的飼養寵物。

大型哺乳動物

大型哺乳動物包括2種嚙齒目、2種靈長目、10種食肉目、4種偶蹄目及1種鱗甲目(穿山甲)。這19種動物當中包括一些外來引入種,如野貓、野狗、黃牛、水牛和長尾獼猴等。本港出現的野生猴子主要為恆河猴,集中分布於金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城門郊野公園及大埔滘自然保護區,估計總數目約為2,000隻。香港雖然位於恆河猴的自然分布範圍內,但相信原有的族群已經絕跡,現存的族群是從1910年代初再次被引入的個體的後代。紅頰獴和黃腹鼬是在2001年後才在香港被記錄到的哺乳動物,這兩個物種可能來自香港附近地區,因擴展自然分布範圍或被人蓄意放生而在本港形成群落。由於香港鄰近牠們的自然分布的範圍,牠們以往可能曾在本地棲息,現在再次在郊野公園群集繁衍。

在本地的大型哺乳動物當中,東亞豪豬、野豬和赤麂(過往常被誤認為黃麖)數目最多,分布亦最廣泛。據2008-2018年紅外線自動相機調查所得,約60%調查相機均錄得這三個物種。而小靈貓和豹貓的分布和數目則次之。至於鼬獾和果子狸的分布雖然廣泛,但相對數目較少。

食蟹獴在1960年代曾被認為已於香港絕跡,但其群落在2001年後於新界東北部再次被發現,更有正在育幼的成獸出沒。穿山甲在本港只有零星的記錄,然而在傳統中醫學中,牠的肉和鱗甲均可入藥,極具商業價值,因此穿山甲常遭非法捕獵,牠可說是香港最受注目和最受威脅的物種。歐亞水獺是分布範圍狹窄的稀有物種,作為半水棲動物,牠必須要有大量食物和清潔的水生系統才可存活,因此只有米埔及內后海灣拉薩姆爾濕地才有牠的出沒記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