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野生動物

觀察陸上哺乳動物

觀察哺乳動物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這是因為大部分哺乳動物均屬夜行性,而且行蹤隱秘,對人類刻意躲避。由於普通觀察者很少有機會一睹牠們的真面貌,牠們的存在往往被人忽視。

在郊野看到赤腹松鼠和獼猴等日行性哺乳動物的機會較大。你只需要一副雙筒望遠鏡(還需要有一點耐心),便可在牠們出沒的生境尋找其蹤跡。可是觀察夜行性哺乳動物便困難很多了。根據紅外線自動攝影機調查的數據顯示,在香港野外看到夜行性哺乳動物的機會微乎其微。

相對來說,要追尋大型哺乳動物,留意牠們留下的足印和其他蹤跡比較容易。假如發現這些痕跡,儘管未能親眼看到動物,也可知道牠們就在附近棲息。想知道個別郊野地區有甚麼哺乳動物棲居,首先要找尋「獸徑」。獸徑是動物越過空曠原野和進入樹林的曲折足跡,又或是隱藏在草叢和林地的隧道。這些行跡能讓我們知道動物的日常行動路線。然後在附近搜尋其他線索,如足印、糞便、食物殘渣和其他動物的殘餘物,以證實該區有那些物種棲息。足印一般可見於軟地面,溪畔的軟泥或沙地。有些動物的排泄物很容易辨認,如豪豬、赤麂或黃牛等。運氣好的話,還會發現哺乳動物留下的身體毛屑,例如東亞豪豬的硬棘毛或野豬的毛。此外,有經驗的觀察者還可憑着哺乳動物的叫聲辨認物種,例如赤麂受驚擾時會發出嘶啞的叫聲,便是很好的辨認指標。


果子狸的糞便

香港獼猴

到金山和城門郊野公園遊玩時,你可能也遇見過猴子,但或許你沒有注意到那裏的猴子是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最常見的物種是主要分布於金山郊野公園、城門郊野公園和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的獼猴。在這地區還可以找到一些具有獼猴及長尾獼猴特徵的雜種個體。觀察獼猴的最佳地點是金山郊野公園內的自然教育徑。除了獼猴外,你還有機會遇見金色的獼猴,牠們是獼猴特別毛色的個體。

大部分獼猴均有多雄多雌的社會系統,猴群通常由20至200隻個體組成,每群都存在優勢等級制度。率領猴群的優勢領袖一般體型較健碩,享有優先進食及與其他雌猴交配的權利。觀察猴類時,手上請不要拿着膠袋,因為牠們一般已習慣被人餵飼,而餵飼牠們的人大多會用膠袋攜帶食物,所以當牠們看見任何膠袋時,便會誤以為是食物!不論膠袋內是否載有食物,有點兒饑餓的猴子便有可能會上前搶奪。本港於1999年已開始實施法例禁止餵飼猴子(和其他野生動物)。有關條例適用於野生獼猴棲息的獅子山、金山及城門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某些部分、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及部分毗鄰地區。所以觀賞猴子時,切記不要餵飼牠們。

公園裏的短吻果蝠

短吻果蝠是本港十分常見的蝙蝠物種之一,更廣泛分布於市區公園和遊樂場內。牠們擅於利用蒲葵及大絲葵的葉改建成巢,以作為日間棲所。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06年進行的短吻果蝠調查顯示,這種蝙蝠最常見於5至10米高的蒲葵葉下,而市區約6.1%的蒲葵均有短吻果蝠的巢。想觀察這種蝙蝠,你可先在公園找一棵蒲葵,然後檢查葵葉是否有任何咬痕。要是發現下垂的葵葉主脈周邊有環形的咬痕,便可能有機會看到蝙蝠藏身於低垂的葉下。利用雙筒望遠鏡子細觀察蝙蝠的耳和翼骨,看看是否長有白邊,便可確定牠們是短吻果蝠。此外,雄性的短吻果蝠體型較大,頸圈帶橙色,雌性體型較小,頸圈為褐黃色,年幼個體則全身淺灰色,沒有橙色或褐黃色的頸圈。短吻果蝠多為一隻顯性雄蝠獨棲或一隻顯性雄蝠與2至20隻雌蝠和幼蝠群棲。多婚性雄蝠日間警覺性較高,而且比雌蝠活躍,眼睛張開,雙翼亦半開。

此外,蝙蝠是一種對人類干擾特別敏感的動物。冬季時,半冬眠或冬眠狀態的蝙蝠是極容易因人類的出現而從冬眠中醒來,這樣會消耗牠們的能量儲備,有些個體更可能因過度消耗能量而在春天來臨前死亡。繁殖中的蝙蝠也是十分脆弱的,不必要的騷擾可能會令牠們受驚而丟下養育中的幼獸或遷移到一些環境較差的棲所。由於有些蝙蝠喜愛群棲於引水道和廢礦洞般的山洞內,所以單一次騷擾亦可以影響大量的蝙蝠,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應避免到蝙蝠居住的洞穴探訪。

與蝙蝠共存

蝙蝠在生態系統上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全球有不少植物依靠果蝠傳播花粉或種籽,食蟲蝙蝠也會捕食大量如蚊蠅等害蟲,有助控制牠們的數量,間接為人類帶來經濟效益。

蝙蝠喜愛群棲於引水道和山洞內,有些也會棲息在樹上、橋樑下、甚至在建築物內。由於蝙蝠對人類干擾特別敏感,市民應避免探訪蝙蝠的聚居處或干擾牠們。一般情況下,蝙蝠會與人保持距離,不會對人構成威脅。市民如發現蝙蝠應保持鎮定,更不要嘗試接觸或騷擾牠們。

蝙蝠為人類和生態系統帶來很多益處,我們亦應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與牠們和諧共融。

觀察陸上哺乳動物應注意的事情

除帶備一般遠足用品,如足夠食物、飲料、指南針和地圖外,以下是一些觀察哺乳動物或其他野生動物的實用提示:

  • 不要餵飼野生動物
  • 不要刻意引起野生動物的注意
  • 不要刻意干擾或捕捉野生動物
  • 避免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 不要損害或毀壞植物、騷擾野生動物和牠們的生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