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野生動物

香港的爬行類

爬行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早真正能適應陸上生活的。跟兩棲動物比較,爬行動物在多方面的適應能力大大減低了牠們對水的倚賴。牠們的身體披有乾旱而角質化的鱗片,使身體水分不容易因蒸發而流失;亦擁有更先進的呼吸及血液循環系統,因此能更活躍地在陸上生活;牠們更能夠體內受孕,並以革質的殼保護卵以免乾燥,為其在陸上繁殖提供了另一優勢。

爬行動物的成員擁有截然不同的外貌及生活習性,牠們可分為四大類別:龜(龜鱉目)、蜥蜴及蛇(有鱗目)、鱷(鱷目)及楔齒蜥(喙頭目)。在香港棲息的爬行動物屬於首兩個類別,而且各類的種類都不少,當中包括陸棲性的爬行動物(龜、蜥蜴和蛇)和海洋性的爬行動物(海蛇及海龜)。

龜的特徵是擁有堅硬的骨質外殼,能有效地保護身體,抵禦天敵的襲擊。但當中亦有例外,例如各種鱉(鱉科)便只有軟的外殼。香港野外並沒有足部完全演化至適應陸上行走的真正陸龜。香港的海龜總共有五種(當中只有綠海龜,Chelonia mydas會在香港境內產卵),其餘的野生龜類都屬水棲或半水棲品種,居於淡水溪流或池塘中。

蜥蜴

蜥蜴是世界上爬行動物中最大的一群,種類數目超過三千,而當中已知有毒的只有兩種。香港的蜥蜴可分為6科─壁虎科(Gekkonidae)、石龍子科(Scincidae)、樹蜥科(Agamidae)、草蜥科(Lacertidae)、雙足蜥科(Dibamidae)和巨蜥科(Varanidae)─牠們都是沒有毒的。各科的種類不論在外貌、體型,甚至行為和生活習性上都截然不同。

壁虎體型細小,身體扁平,具有佈滿鱗片的寬鬆皮膚,每趾均有可依附於垂直的表面上的吸盤。香港的壁虎全都是夜行性的,常於晚上捕食小昆蟲。

相反,石龍子是日行性的,於日間捕食。石龍子身上披有光滑重疊的鱗片,除棱蜥(Tropidophorus sinicus)棲息於山區溪流外,其他的石龍子都是陸棲的。

樹蜥是小型至中型的蜥蜴,有些居於樹上。本港唯一原生的樹蜥是變色樹蜥(Calotes versicolor)。這種蜥蜴頸背表面有特大脊鱗,喜歡在天氣和暖的日子曬太陽。

草蜥的特徵是修長的身體和特長的尾巴。在本港棲息的草蜥只有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牠體型幼長,有明顯起棱的鱗片,易於辨認。南草蜥棲息於長滿長草的低地,常見於乾燥空曠的地方。

雙足蜥體型小,外型看似蚯蚓及無足。但事實上,雄蜥兩側的泄殖腔附近有一對退化了的鰭狀足。而為適應在泥土裏生活,這類蜥蜴的眼部亦已退化。香港的雙足蜥只有一種,名為香港雙足蜥(Dibamus bogadeki),為香港特有種。

巨蜥是蜥蜴中體型最大的一群,體長一般超過1米,有些甚至可長至4米。巨蜥孔武有力,雜食性,食物包括大型昆蟲、甲殼類、雀鳥以至小型獸類以及腐肉。俗稱五爪金龍的巨蜥是香港野外唯一的巨蜥。不過相信野生個體已於香港絕跡,在野外見到的巨蜥可能是自市場逃逸或人為放生的。

蛇類或是最不受人類歡迎的脊椎動物。牠們詭秘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令人不其然產生敵對的感覺。事實上,香港大部分的蛇都是無害的,有些更從不咬人。

香港的爬行動物中,蛇類佔最大多數。蛇類的特徵是身型幼長無足,全身長滿疊生鱗片。牠們有一個高度彈性的顎骨,可以上下分離,能夠吞下比口部更大的食物。香港有14種陸棲毒蛇,包括為人知曉的白唇竹葉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而當中有8種的叮咬可致命,例如眼鏡蛇(Naja atra),以及較近年發現的烙鐵頭(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而香港所有的海蛇都屬劇毒且不常見。

香港爬行類的多樣性

香港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在中國原生爬行動物當中,約有百分之二十分布於香港。香港的爬行動物包括12種龜(當中5種為海龜)、25種蜥蜴及53種蛇(當中6種為海蛇),其中只有香港雙足蜥、香港半葉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hongkongensis)和香港盲蛇(Indotyphlops lazelli)屬香港特有種。

爬行動物抵受乾旱環境的能力遠勝於兩棲動物,因此可適應更多元化的生境。雖然不少爬行動物棲息於樹林、溪流和沼澤等,但空曠的灌叢、草原以至紅樹林亦可為一些品種提供合適的生境。有些物種在本港分布廣泛而數目繁多,鈎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蛇在山邊以至鄉村都有發現,常藏身於腐葉或石頭下。相反,黑斑水蛇(Enhydris bennettii)只棲息於紅樹林,本港只有在米埔和大澳有牠的蹤影。一些品種的分布雖很廣泛,數目卻不多,好像蟒蛇(Python bivittatus)便在全港各處均有記錄,但在郊野卻很難碰上。有數種爬行動物只在一個或數個地點棲息,例如無顳鱗游蛇(Hebius atemporale)僅在大帽山一帶出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