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口罩

伍氏口罩

口罩的歷史中,主要多數講述了西方世界的貢獻,而在真實的歷史裡,一位華人的貢獻值得被銘記,他叫伍連德,一個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熟悉的名字,而他卻在20世紀初為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祖籍廣州的伍連德1879年出生於英屬檳榔嶼,屬今天馬來西亞北部的一個小島,他年幼聰明,17歲獲得了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細菌學;1903年,年僅24歲的他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7年,伍連德受當時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相當於副校長)。1910年,清王朝最後一年,哈爾濱爆發了一場極其嚴重的烈性傳染病,當時的伍連德臨危受命,擔任了「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這個頭銜看起來很大,但實際上跟隨他從天津去的只有陸軍軍醫學堂的一位教員和學生。

他到東北後用嚴謹的醫學方法展開調研,首先是解剖屍體,這在彼時的中國還是禁忌,他不得不祕密進行,經過解剖和調研,他判斷這次烈性傳染病為「肺鼠疫」,是比普通鼠疫更嚴重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於是在他的隔離建議下,東北多條鐵路、公路被切斷,他開始組織疫區進行嚴格隔離,並且費了極大精力說服當時矇昧的人們同意焚燒屍體。

在此期間,為阻擋鼠疫的飛沫傳播,他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製造簡單,材料易獲得,製作成本只需要國幣兩分半;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讚——「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在伍連德的努力下,哈爾濱傅家甸疫區不到4個月疫情就迅速被控制,死亡人數下降為0;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規模控制烈性傳染病;而在接下來1919年東北霍亂、1932年上海霍亂防疫戰中,伍連德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領導作用,上海霍亂中方死亡率是7.4%,而租界中的外國人病死率是30%;在1921年9月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儀式上,伍連德受邀做了題為《論肺鼠疫》的專題學術報告。

由於在鼠疫研究特別是發現旱獺在鼠疫傳播中的作用,伍連德在1935年被諾貝爾醫學獎提名為候選人,這是華人在那個年代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