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一帶一路

昔日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漢朝、唐朝以來以中國的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佈的交通路線。因為「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位於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繫在一起。傳統的絲綢之路更多的是強調中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

「絲路」不只有一條,它可以分別陸路的「西域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西域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往西行經過西域,翻越蔥嶺,再通往中亞、歐洲等地。「海上絲綢之路」則從泉州、廣東出發,乘船前往南洋(東南亞),繞過麻六甲海峽往印度、中東,最後抵達歐洲,甚至北非。

名字的由來源自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把這條連接中國與西方的交通網,命名為「絲綢之路」Silk Road,這個名詞隨後就流行過來,並被廣泛使用。

絲綢之路首先是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物產和文化的交流,才漸漸向外發展開來的,最後在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因張騫出使西域而獲得全線開通。從此之後,絲路空前繁榮,它把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主要文化地區,如東亞、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聯繫起來。

長期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和國家,不僅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也成為了絲綢之路的受益者。 除了在物產上實現了互通有無,比如佛教東傳、中國四大發明西傳等,也使得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而蓬勃發展起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