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足球

香港足球發展歷史

足球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的「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蹴」代表腳踢的動作,「鞠」是內裏充塞羽毛的皮球,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普及,故此足球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而現代足球運動則由英國發揚光大,1863年英國人在倫敦成立世界第一個足球總會「英格蘭足球總會」,制訂了全世界首套較統一及完善的足球競賽規則,為足球運動發展的里程碑。至於香港的足球發展歷史,就要由開埠開始談起。

開埠初期 (1842-1900)

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在英國發揚光大的足球運動,逐漸傳入香港,初期只有洋人參與。1866年「香港足球會」成立 (簡稱港會,Hong Kong Football Club),它是香港成立的第一個足球會。1895年起首度舉辦足球「挑戰盃」(Challenge Cup) 賽事,即今天的「銀牌賽」。

華人球會湧現 (1901-1945)

20世紀初,香港足球變成華人天下。1908年首次舉辦「香港足球聯賽」,初期只有洋人球隊參與,1914年才允許華人參與。首支香港華人足球隊「南華足球會」亦在1908年成立,在1923-24年度更獲得聯賽冠軍。1911年,由香港南華球員組成的華南隊,曾擊敗上海球員組成的華東隊,奪得首屆全運會足球冠軍。從南華分裂出來的中華隊,由1927-28年度起,連續三季稱霸聯賽,成績斐然。

另外,香港足球總會在1908年首度成立,卻未能有效運作,曾一度停辦。1913年再次召開重組足總的會議,並將銀牌賽和聯賽收歸足總管轄。足總於1914年重新成立,成為香港足球的管理機關。

香港華人球隊實力大增,逐漸取代洋人在足球場上的地位。1930年代,南華已經在十年來取得七次聯賽冠軍及七次銀牌賽冠軍。當時亦出現大批傑出球員,包括有「球王」稱號的李惠堂、包家平、孫錦順、譚江柏 (譚詠麟父親)、黎兆榮、卓石金、李碩友、鄭少康、葉北華和李天生等。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香港足球因二戰而暫停。

戰後飛躍 (1948-1960)

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的駐港英軍運動主任軍曹羅渣士隨即聯繫香港華人足球界人士安排友誼賽。同年10月,雖然香港足球總會尚未恢復運作,香港軍政府與足球界成立「復興足球總會」籌辦「復興聯賽」,並於1946年1月舉行,由3支華人球隊 (包括南華、東方) 與7支洋人球隊共同參賽,最終由空軍取得冠軍,亦是最後一支奪得甲組聯賽桂冠的英軍球隊。1946年年底,「復興足球總會」正式恢復「香港足球總會」之名,復辦足球聯賽。

1948年倫敦奧運會,當時的「中華民國」隊18位代表隊成員中,就有11位來自香港,可見香港球員在大中華以至亞洲實力非凡。1954年香港足球總會加入「國際足球協會」,1960年獲得奧運會的決賽週資格,在國際賽事成績達到高峰,獲得「遠東足球王國」美譽。

戰後的香港華人球隊,包括南華、九巴、東方、傑志、元朗和愉園等在聯賽表現突出,勢均力敵,比賽獲成千上萬球迷追捧,香港足球踏入黃金年代。當時著名的球員有朱永強、莫振華、高保強、姚卓然、黃志強、黃兆和、何祥友、張子岱和張子慧等。

值得留意的一點是,戰後初期參加香港聯賽的華人球員,名義上雖為業餘,但從足球運動中獲取報酬已是公開秘密。1950年代,足總執委秦寧針對球員及球會違反業餘條例,提出要調查及設立限制,後來秦寧的建議引起陸軍代表伊律建議成立委員會調查有關「香港足球職業化」的指控,雖然調查沒有進展,但伊律建議香港成立職業聯賽,這是香港足總體制內最早有關成立職業足球聯賽的建議。

足球職業化 (1961-1990)

香港足球員「偽業餘」的爭議,曾經驚動了香港體育協會(港協)、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協,然而調查方面亦不了了之。1958年亞運會後近十年,香港足總亦沒有派隊參與奧運會和亞運會,避免與港協就球員資格上發生衝突,也有涉及財政原因。

其後,有足總執委建議推行職業足球振興足球,因為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面對足球水平下降、假球問題、入場人數下降等問題,希望職業化既能提高球賽水平、保障球會和球員,還有令球迷重拾入場觀戰的興趣。香港球圈對職業化有不同意見,支持一方認為它有助長遠的足球發展、提升水平,反對一方認為會喪失球員自主性,甚至影響名譽。

職業化問題商討多年未見明顯進展,直到1968年,因為港協不欲批准香港球員參加奧運會足球賽,逼使足總正視「偽業餘」球員的問題,足總決定修改憲章將職業球員註冊合法化。各球會在規章和制度取得共識後,1968-69球季,香港踏入職業足球的年代。

香港足球職業化後,各球會紛紛重金邀請外援助陣,如戴歷‧居里、仇志強等,配合本地球星如胡國雄、尹志強、鍾楚維、劉榮業等,使賽事加倍激烈,球迷入場人數更多。70、80年代,球會如南華、精工、愉園、星島和寶路華等大受球迷歡迎。而且,電視台不時轉播或直播足球賽事,吸引更多家庭觀眾關注球賽。

衰落與重生 (1991-現在)

90年代,香港足球質素走下坡已是不爭事實,本地賽事入場人次下降,國際賽表現亦低迷,更發生了「打假波」醜聞,最大一宗為1998年世界盃亞洲外圍賽,香港隊對泰國的賽事中,以不誠實手法導致輸波,最後涉案的香港球員被判入獄及判終身停賽,為本地足球發展蒙上陰影。

然而,90年代有一班實力非凡的球員備受球迷愛戴,如山度士、李健和、鄭兆聰、歐偉倫、譚兆偉和丘健威等,今天仍然活躍在教練或評述崗位,致力培育後進和推廣足球運動。

在千禧年代初期,香港足球的成績仍未算突出。2009年,南韓籍的金判坤擔任香港足球代表隊教練,球員在金教練的帶領下,成績突飛猛進。同年在香港舉行的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香港足球代表隊歷史性打入決賽並取得冠軍,首次獲得國際大型賽事的冠軍,劃下香港足球歷史上新一頁。

自港足奪得東亞運冠軍後,關於香港足球發展和改革之聲不絕於耳。香港政府在 2010年委托顧問公司發表足球改革建議書,並撥款予足總改善香港足球發展,俗稱「鳳凰計劃」。

2015年的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香港足球代表隊與中國、卡塔爾、不丹和馬爾代夫同組,在不被看好下仍愈戰愈勇。陳偉豪、陳肇麒和葉鴻輝等本地球員,還有多位外援像麥基、基藍馬等出色表現,大受球迷歡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