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電影金像獎

成立及發展歷史

香港電影金像獎有30多年歷史,與香港電影業同步發展、成長,成為本地以至亞洲重要的演藝娛樂盛事,以下回顧它的發展歷史:

1982-1986年 (第一至五屆)

  • 1982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電影雜誌《電影雙周刊》有感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在亞洲以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也沒有電影人專屬的官方組織。因此《電影雙周刊》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成立了首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第一屆 (1982) 只設5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
  • 第二屆 (1983) 大會新設7個獎項,包括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 第四屆 (1985) 增設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
  • 第五屆 (1986) 設評選團大獎作特別大獎
  • 香港電台、星島日報等等媒體,陸續加入成為主辦單位
  • 多屆金像獎成功舉辦,逐漸取得電影業界和公眾的認同,獎項對當時香港電影新浪潮有莫大的推動作用。

1987-1991年 (第六至十屆)

  • 香港電影開始蜚聲國際、享譽全球,加上歷屆獎項的成功舉辦,使香港電影金像獎逐漸獲得本地和國際電影人的重視。獎項邀請到兩岸三地有分量的電影人參與,得獎人亦盡量出席
  • 第八屆 (1989) 開始成立常設的籌委會,香港影業協會於同年加入,並與香港無線電視簽定了3年的直播合約。頒獎典禮愈趨盛大及廣為公眾認知,成為香港電影界的年度盛事
  • 自第十屆 (1991) 開始,大會新設專業精神獎作為非常設獎項

1992-1996年 (第十一至十五屆)

  • 隨著香港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攝影師學會等二十多個專業的電影協會紛紛成立,並先後參與統籌香港電影金像獎,成為主辦單位之一。香港電影金像獎亦步入專業化,成為一個電影人全面主導和參與的電影獎項,故加入電影專業團體的投票。
  • 第十二屆 (1992) 大會設「特別紀念獎」作為特別大獎,並新設「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 第十三屆 (1994),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成「有限公司」,公司財政獨立、自負盈虧;同年大會設「致敬」作為特別大獎
  • 第十四屆 (1995) 開始,大會設立「終身成就獎」;同年特設「戲曲電影百年殿堂大獎」作為特別大獎

1997-2001年 (第十六至二十屆)

  • 香港電影業因為各種原因陷入低谷,電影人仍然未放棄追求,努力將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公正莊重的環境中顯出娛樂趣味,並不斷鼓舞電影人重振旗鼓
  • 自第十七屆 (1998) 開始,大會新設「最佳音響效果」

2002-2006年 (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屆)

  • 自第二十一屆 (2002) 開始,設立「最佳亞洲電影」獎項,令香港電影金像獎升華至亞洲電影盛事的新高度;同年大會新設「最佳視覺效果」獎
  • 自第二十三屆 (2004) 開始,大會新設「新晉導演」

2007-2011年 (第二十六至三十屆)

  • 隨著中國內地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香港電影出現強勁復甦,電影人以新的創作模式躍入新的華語電影市場,來自兩岸三地的電影資源不斷融合,締造出華語電影和香港電影金像獎新的發展里程
  • 第二十六屆 (2007),設立「世紀影壇成就大獎」作為特別大獎
  • 第二十七屆 (2008),隨著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啟播,香港電影金像獎首次以高清作轉播這屆頒獎禮
  • 第二十八屆 (2009) 開始設立「典禮最佳衣著獎」

2012-2015年 (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屆)

  • 三十一屆 (2012),大會新設「最佳兩岸華語電影」,並取消「最佳亞洲電影」獎項
  • 為鞭策及推動香港電影業的新生力量,第三十一屆 (2012) 香港電影金像獎以「電影新世代」為主題,向大眾推薦香港電影界的新生力量
  • 第三十四屆 (2015) 電影金像獎則以「電影狂想曲」為主題,講述香港電影界一直秉持的創意精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