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藝術節

歷史

香港藝術節植根香港40多年,今天貴為香港標誌性藝術盛事,亦是國際級大型藝術節之一,以下重溫它的發展歷程:

早期的香港藝術節:

  • 早年的「香港藝術節」,由中英會所舉辦,1955-1961皆每年舉行,有音樂、戲劇、舞蹈演出。
  • 1968年,市政局提倡復辦「香港藝術節」,擬交由大會堂事務委員會籌劃,但後來因為「香港藝術節協會」成立而擱置。

1972

  • 非牟利組織「香港藝術節協會」正式成立,由查理斯‧哈代爵士 (Sir Charles Hardy)發起,由馮秉芬爵士任主席、邵逸夫爵士為副主席,總部設於中環亞歷山大行。
  • 協會耗資約300萬港元籌備首屆香港藝術節,於1973年初舉行,資金來源為香港政府、香港賽馬會及私人機構 (後期市政局亦直接資助)。
  • 為了吸引本地居民及海外遊客欣賞藝術節目,設郵購訂票及大會堂票房售票。

1973 (第一屆)

  • 第一屆「香港藝術節」於2、3月舉行,假香港大會堂舉行開幕儀式,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禮。藝術節為期27天,共舉辦了75場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及展覽,初期以香港大會堂及利舞台戲院作演出場地。
  • 市政局為香港藝術節協辦單位,提供減免場租優惠。
  • 得到熱心人士贊助,設有學生優惠票,反應熱烈。

1974 (第二屆)

  • 2月份,香港郵政發行「香港藝術節」小全張郵票,以京劇臉譜為主題。
  • 香港管弦樂團為首個參與香港藝術節的本地藝團,指揮林克昌帶領樂團演繹全套中國管弦樂作品《梁祝》、《長征》及《白毛女》,轟動一時。
  • 首次舉辦粵劇演出,由新馬師曾、鳳凰女、梁醒波、靚次伯等名伶擔大旗,於利舞台戲院演出《薛平貴》、《胡不歸》及《貍貓換太子》等粵劇。
  • 首次舉辦流行音樂演出,參與藝人包括「蓮花樂隊」、鍾玲玲、葉麗儀、徐小鳳及仙杜拉等,於利舞台戲院演出。
  • 麥理浩爵士夫人牽頭舉辦餐舞會,解決香港藝術節赤字問題。

1975 (第三屆)

  • 市政局由場地補助改為每年直接資助。

1976 (第四屆)

  • 首次舉辦潮劇、京劇、蘇州彈詞及皮影戲等中國傳統藝術演出。

1977 (第五屆)

  • 香港電台首次以FM立體聲現場轉播香港藝術節音樂會。

1980 (第八屆)

  • 香港話劇團首度參與香港藝術節,上演藝術節首個粵語話劇《駱駝祥子》。

1981 (第九屆)

  • 首設「附加節目」(Festival Fringe),設有管樂演奏、大師班、舞蹈表演、技藝研習室、早晨音樂會及午間爵士音樂會等,讓觀眾增加接觸藝術的機會。
  • 設「流動售票隊」於各大專院校售賣門票。
  • 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大型民族舞劇《寶蓮燈》,為首個中國內地藝團參加香港藝術節。

1982 (第十屆)

  • 舉辦兒童藝術節,舉行約40項合家歡活動。
  • 首次聯同香港電台製作格魯克歌劇《中國人》。

1986 (第十四屆)

  • 舉辦「亨利‧摩爾的藝術」大型展覽,於港九多地展出其雕塑及畫作,為東南亞最大規模雕塑展。

1991 (第十九屆)

  • 「附加節目」 (Festival Fringe) 更名為「藝術節+」(Festival PLUS)。
  • 首次推出「特惠套票計劃」,訂購多個指定節目可獲票價優惠。
  • 首設「藝術節之友」計劃,可享有優先訂票、獲贈紀念特刊、免費參與講座及定期獲取通訊等。

1992 (第二十屆)

  • 「青少年之友」計劃成立,由尤德爵士紀念基金贊助,香港藝術節與教育署輔導視學處音樂組合辦,讓中學生對演藝活動有更全面及深入的認識,乃全港首個同類型的學界全年藝術推廣計劃。

1993 (第二十一屆)

  • 「藝術節+」 (Festival PLUS) 正式命名為「藝術節加料節目」(Festival PLUS),成為香港藝術節重點外展活動,通過大師班、工作坊、藝人談、後台參觀、示範講座等讓觀眾及社區人士廣泛接觸藝術。

1995 (第二十三屆)

  • 香港藝術節首次委約作品,讓本地及海外藝術家為藝術節創作新演出,該年委約作品有粵劇《霸王別姬》、戲劇《小男人拉大琴》、舞蹈《我要活下去 – 八十日環遊悲慘世界》及兒童劇《小鞋左左》,皆為香港作品。

1996 (第二十四屆)

  • 設有「藝術節傳真機服務」,觀眾只需致電熱線,按指示輸入節目編號及傳真機號碼,即可接收有關節目資訊;服務在1999年隨著亙聯網普及而結束。

1997 (第二十五屆)

  • 香港藝術節官方網頁正式啟用,令觀眾更方便瀏覽藝術節資訊。
  • 新增傳真訂票。
  • 青少年之友計劃改由香港藝術節獨立運作,並擴展至大專學生。

1998 (第二十六屆)

  • 新增網上訂票。

2000 (第二十八屆)

  •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解散,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成為香港藝術節資助團體。

2004 (第三十二屆)

  • 香港藝術節網站獲美國互聯網市場推廣協會選為2004年度傑出網站。

2006 (第三十四屆)

  • 香港藝術節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落實加強互助合作協議,進一步促進香港與上海兩大藝術節的友好合作與交流。

2007 (第三十五屆)

  • 得到香港賽馬會贊助,舉辦「學生尊享節目」,讓中學生免費欣賞國際級藝團表演,認識藝術及劇場禮儀。

2008 (第三十六屆)

  • 該年藝術節平均入座率達98%,為歷屆之冠。

2009 (第三十七屆)

  • 獲商業機構贊助,舉辦「新晉藝術家計劃」,推廣及栽培藝術界的新血。

2010 (第三十八屆)

  • 香港藝術節節目《情話紫釵》及「香港粵劇演出」參與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表演。
  • 推出首個香港藝術節iPhone 手機應用程式,提供節目資訊及各節目演出的售票情況,讓觀眾掌握藝術節最新消息,同時連接主要社交網站,與外界分享各項節目資訊。應用程式更獲得2011年度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生活時尚 (社交‧消閒) 獎」金獎。

2011 (第三十九屆)

  • 獲商業機構贊助,首設「學校伙伴計劃」及「駐節藝術家計劃」,邀請海外及本地藝術家到校演出及主持工作坊,讓中學生得到更多藝術體驗。

2012 (第四十屆)

  • 獲商業機構贊助,首辦「創藝童樂樂」,邀請本地藝術家主持講座及工作坊,向小學生推廣藝術。
  • 推出香港藝術節Android 應用程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