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閱讀在香港

香港書業歷史

今年7月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香港書展」,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及大眾控股有限公司聯手舉辦「書香人情‧香港書業世紀回眸」展覽,展覽回顧香港書籍及出版業在過去一世紀的發展歷史,並展出多項舊書、古董收音機及懷舊文具等珍貴物品,並與香港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時代變遷亙相觀照。

1910s-1950s

早年的香港書店,大多集中在荷李活道、皇后大道中,以及上環東街至中環嘉咸街一段馬路,全盛時期有3040家。1914年,商務印書館於西環吉席街設立印刷廠,同年商務印書館的首間香港分店於皇后大道中開業。1934年,商務印刷廠遷至北角,即現時「書局街」的位置,街道因該印刷廠而得名。

上世紀50年代以前,香港印刷和出版的讀物非常有限,已故香港書業翹楚沈本瑛先生曾寫道:「由於香港一直是個商業轉口港,極少獨立的工商企業,政府亦沒有系統的城市規劃,即使在1950年代初期,英文教科書還是採用馬來西亞及英國課本,中文課本幾全由內地供應;中文書店除課本外,皆以文具為主。唯一在本港有印刷出版的僅只曆書、尺版、舊啟蒙讀物、醫卜星相及標點通俗小說等有數的幾種。」

其時香港的書業在東南亞地區擔當起重要的「文化轉口港」和「圖書供應中心」的角色:當時中文書籍及課本均從上海、廣州等地運入本港,部分再由本港轉運至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以應華僑之需。外文書籍由國外進口,除本地銷售外,也有轉運至大陸和東南亞各地。

1949年,成立於新加坡的大眾書局進駐香港,為首間進駐香港市場的海外書店。大眾集團現任主席周曾鍔先生指:「1949年前後,中國內地的政權更迭、時局動盪使得大批文人、出版界人士遠走香港,為本地書業發展注入人力資源;同時,原本由內地供應的出版物、教科書幾乎完全斷絕,這方面也出現了一定的市場需求。」他又指,香港仍非大眾書局的銷售重心,因為當時香港人口不足百萬,識字的人不多,市場空間有限,反而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卻有數量龐大的華僑,有著強烈的文化消費需求,出版的書籍亦以東南亞為主要市場。

大眾集團旗下的海濱圖書出版於1950年代出版過一系列言情小說,封面上印著艷麗女郎的小書,甚為前衛;由於價錢廉宜,故統稱為三毫子小說,每週出版一期,深受女性歡迎。除了言情小說,大眾亦有推出一些兒童雜誌,如《兒童畫報》與《世界兒童》,內容較為摩登,適合中產或西化的家庭。

1950s-現在

19501960年代,東南亞各國陸續出現排華事件,各國採取以當地語文為主的政策,中文書籍的銷售大受打擊,部分國家甚至禁止中文書籍,書商只好把銷售重點由東南亞移回本港。另一方面,戰後香港人口迅速膨脹,工商業逐漸發達,就業人數增加,文化教育亦變得普及,青年對各種實用知識的需求愈見迫切。在不同的因素下,香港書業市場逐步發展。

商務印書館董事總經理葉佩珠小姐提到:「這一時期,出版中文教科書的機構漸多,連朗文出版公司、牛津大學出版社等海外出版機構也先後進駐香港,大大改變了英文教科書的供應。而隨著學齡人口的增加,兒童書的需求量也隨之大增,市場上開始出現了幼稚園讀本和輔助教材等書籍品類。針對成年人,則開始有了各類實用書籍、文藝書籍的出版。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派武俠小說的興起,當時,梁羽生、金庸寫出的小說在報章上連載後大受歡迎,一些出版機構將之集結出版,不僅暢銷本港,且遠及全球有華僑蹤跡的地區。」葉小姐又指,當時香港的版權法並未確立,不少出版機構進行盜版印刷,致書籍的品質良莠不齊。

沈本瑛先生的文章指出,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香港的出版社每次出版新書,都是由出版社職員攜著新書到港九各書店推銷及送貨,數量多者則是交由相熟的苦力運送,出版社對取貨少者寧願放棄不做。隨著出版物日漸增多、書店分布日廣,推銷新書、添補舊書成了出版社和書店最感頭疼的問題。在這情況下,香港的發行業應時而生,19661月,專營代理發行本港書籍的利通圖書公司成立,當時即有大小二十多家出版社交由該公司發行。出版物的流動加快,促進了書業的發展。

197080年代,香港書籍出版業走入黃金時期,然而自1990年代起,台灣及內地的出版業迎頭趕上,似乎遠遠領先香港。陳萬雄博士認為,以香港的面積與人口計算,出版業現時的規模已經是難能可貴﹕「大陸有13億人口,台灣有3,000萬,而香港只有700萬,市場有一半由英文書所佔。香港的出版業仍然拼到今天,已很難得。」陳博士對香港的出版業仍然充滿自信﹕「出版業是創意事業,只要你有創意,你的天地便無限大。也因為這樣,我們需要更有能力、更有遠見的出版人來領導業界。」

來到21世紀,網上自助出版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作者可以自主出版,天窗出版社出版人曾玉英不曾擔心傳統出版社被淘汰,並指出它們有不能被取代的優勢﹕「很多作者在寫作時,在自己建構的世界裏渾然忘我,未必知道市場裏賣書的邏輯與策略。我們與作者就像是運動員與教練的關係,我們可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想法,把作品信息更清晰的表現出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