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

概述

春冬交替的季節中,是顏面神經麻痺最好發的時機,顏面神經麻痺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大眾誤認為中風。若四肢活動自如,且臉麻的感覺沒有漫延到身體其他部份,那麼很有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顏面神經麻痺而已,有很高的機率會完全康復。

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造成的症狀最大的差異,在於並無合併手腳無力及感覺異常的情形。早在7世紀,就有關於面神經麻痹治療的文字記載。18世紀以後,有了病理生理方面的記錄。此後,隨著對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知識的認識,擴大並充實了本病的研究範圍。證實了肌肉收縮的神經支配及神經肌肉的電生理現象,特別是,發現損害的神經有再生能力。19世紀初,歐洲湧現出許多優秀的神經病學者,貝爾氏(1774~1842)就是其中之一。

1829年,英國王立協會連續發表了自1821年以來有關面神經麻痹的報告,貝爾氏用驢作試驗,明確地把支配顔面的神經分爲運動神經(面神經)和感覺神經(三叉神經),並以此爲基礎研究面神經麻痹的臨床及有關內容。特別是,面神經症狀學的記錄,病初顳側頭痛,味覺障礙,聽覺過敏,沿面神經幹有壓痛,麻痹後1天達到高峰,患者面部浮腫,講話、咀嚼、閉眼障礙,不能吹口哨,與今日命名的貝爾氏麻痹症狀極爲相似。1849年,有人用感應電診斷神經、肌肉疾病,並用於本病的診斷治療獲成果,且能鑒別周圍性和中樞性面神經麻痹。1870年,有作者行面神經切斷實驗,發現切斷後失去神經傳導作用,但肌肉的興奮性仍保持。1914年,Dejerine發表的“神經系統疾病症候學”被譽爲神經病學的經典,其中,對面神經麻痹引起的運動障礙和包括味覺、嗅覺和聽覺的感覺障礙,作了詳細的描述,認爲:面神經麻痹的病因有外傷、腫瘤、血管病、壓迫、炎症(梅毒、中耳炎)、神經炎(梅毒、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炎)。20世紀後期,主要爲病因方面的研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