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2025年世界博覽會

從展館欣賞建築設計

除了展示參展國家的「軟實力」,世博亦是建築師「較勁」的場地。以下為2025建築設計的優秀例子:

巴林展館/莉娜·戈特梅建築事務所

木材是本屆世博展館的常用建材。黎巴嫩建築師莉娜·戈特梅以巴林傳統單桅帆船為原型設計巴林展館,這種木製船隻過去常用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及東非沿岸的重物運輸。

建築師表示,該展館不僅致敬巴林的航海文化與港口歷史,更融入日本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展體透過層疊的木構框架,再現船身曲線與風帆肌理,形成兼具文化隱喻與節能效應的流動空間。

卡達展館/隈研吾建築事務所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主導設計的卡達展館,展陳規劃由荷蘭OMA建築團隊操刀。展體以木構框架支撐繃緊的白色織料覆層,形制既呼應傳統單桅帆船意象,亦向日本傳統榫接工藝致意。

隈研吾同為葡萄牙展館設計者,其建築外觀環繞流動繩索幕牆,透過風動模擬船帆動態,巧妙隱喻該國航海文化遺產,與展館主題形成呼應。

沙烏地阿拉伯展館/福斯特建築事務所

英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以沙國傳統聚落為靈感,打造沙烏地阿拉伯展館。建築由多組稜角分明的幾何體塊構成,透過窄徑步道串聯並圍合中央庭園,入口前庭佈滿沙烏地阿拉伯原生植栽形成迎賓序列。

館內規劃由59 Productions與Squint/Opera團隊設計的系列沈浸式影音裝置,旨在引領觀者進入「一處與探索沙烏地城鎮相呼應的空間體驗」。

烏茲別克斯坦展館/布呂克納建築事務所

德國布呂克納建築事務所攜手烏茲別克斯坦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於世博會最小展區打造此館。建築採用雙層結構詮釋「知識花園:未來社會實驗室」主題——底層以回收磚材包覆象徵大地基底,上層錯落原木立柱隱喻森林意象,構成天地人共生的哲學載體。

展體透過材質的原始質感與空間序列,將中亞傳統營造智慧轉譯為當代生態語彙,以微型實驗場域探討永續社會的建構路徑。

荷蘭展館/RAU建築事務所

荷蘭RAU建築事務所以巨型發光球體為核心,形構可拆裝式展館。建築外圍環繞波浪狀板條立面,織就水紋肌理隱喻展題。展陳聚焦探討荷蘭與水資源的共生關係,特別針對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議題提出設計回應。

觀眾入場時可領取微型光球裝置,隨展品互動發光響應,光軌流動猶如水文交織,將實體空間轉化為沈浸式環境劇場。設計團隊透過模組化建材與互動科技,將低地國治水智慧昇華為未來生態的隱喻載體。

日本展館/日建設計 × 佐藤大

東京日建設計聯手nendo工作室創始人佐藤大,打造此座環狀木構展館。展體坐落於大環狀主展區外緣,以多層交錯層壓木材(CLT)構成同心圓框架,其間錯落佈置展陳單元。

同心圓結構既是對日本「縁側」空間美學的當代演繹,亦隱喻文化交流的漣漪效應。展後建築將進行模組化拆解,木構元件將於日本各地再生利用,實踐建築生命週期的循環理念。

瑞士展館/曼努埃爾·赫爾茲建築事務所

曼努埃爾·赫爾茲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瑞士展館,外牆垂墜著輕量化球形結構單元,表面覆以半透明塑料覆層。這些球體如晨露凝結於葉脈般懸浮於立面,構築出有機與幾何交融的動態表皮。

設計團隊以「植根自然的構築體」為概念,透過可拆解單元系統與仿生形態,演繹人造環境與自然生態的共生可能。球體單元內嵌植栽與光導纖維,晝夜交替時仿若呼吸般明暗律動,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詩學。

法國展館/Coldefy & Associés × 卡洛·拉蒂建築事務所

由法國Coldefy & Associés與義大利卡洛·拉蒂建築事務所聯袂設計的法國展館,外觀以覆銅色面板的巨型螺旋階梯為視覺焦點。這座穿孔金屬構築的螺旋體,既是垂直動線載體,亦構成建築的空間敘事軸線。

展館以「愛」為展題核心,螺旋階梯設計暗喻日本「赤色緣繩(日文「赤い糸」)」傳說——命中註定之人皆由隱形紅線相繫。銅質表層隨時間氧化產生色澤變化,隱喻情感關係的時序性。設計團隊透過當代建築語彙轉譯跨文化母題,將機械構件昇華為人文精神的空間載體。

海洋圓頂展館/阪茂建築設計

日本建築師阪茂以三座穹頂結構構成此展館,其中一座沿用其標誌性紙管建材,另兩座分別採用竹材與碳纖維強化塑料構築。三種異材質的並置,隱喻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再生潛能。

該展館由非營利組織零排放研究與倡議組織(ZERI)委託建造,展陳內容聚焦突顯海洋資源價值,並透過互動裝置揭示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現狀。設計團隊以輕量化可拆解結構回應永續訴求,形塑當代生態建築的實驗範式。

「共棲之穹」/SANAA建築事務所 × 宮田裕章

位於2025大阪世博核心區的寧靜之森內,SANAA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縹緲穹頂隱現於林蔭之間。此結構由SANAA攜手研究者宮田裕章共同設計,鋼構網格系統捨棄屋頂與牆體界定,以開放式架構模擬樹梢浮雲意象。

設計團隊透過虛實交錯的空間層次,創造人、建築與自然共生的沈浸場域,實踐「更好共生」的展覽哲學。通透的鋼架隨光影流轉投射細密格柵,猶如霧氣氤氳於林冠之間,形塑介於構築物與自然現象的曖昧邊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