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葵青貨櫃碼頭

貨櫃碼頭的成功之處

貨櫃相關行業的發展

1970至1990年代是香港貨櫃業發展的巔峯,貨櫃碼頭的成功不單令營辦商獲利,更帶動了整個貨櫃相關行業的發展,提升了香港經濟的競爭力。相關行業包括貨櫃場、拖頭和拖架停車場、維修廠、貨櫃裝卸站和貨櫃倉儲等,形成一個龐大的貨櫃業羣。

貨車公司大大受惠於貨櫃行業的發展。早年貨車供不應求,有營辦商未能在繁忙時段提供拖車把貨櫃從碼頭運送予收貨人,收貨人須為此多付存倉費用,增加了成本。在龐大需求的刺激下,貨車行業興盛發展,1992年全港共有超過6,000輛註冊貨車。

國際競爭力 - 1972至1996年的吞吐量

香港在1974年首次打破貨櫃吞吐量的世界記錄,每日處理達3,561個標準貨櫃,至1982年更增長至4,630個。1974年和1982年的貨櫃處理量分別達72.6萬和150.7萬個標準貨櫃。1988年,貨櫃處理量攀升至403.3萬個標準貨櫃,而1989年更高達446.4萬個,令香港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這些數字節節上升,顯示香港受惠於國際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而其貨櫃業的競爭力亦不斷提升。

1980年代香港成功的關鍵 - 中國開放政策

中國作為香港廣闊的腹地,對香港轉口貿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在政局不穩的1960年代,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並未受影響。進口貨物主要為食品、紡織品、纖維、製成品、牲口和蔬菜等,部分更轉售至東南亞國家。出口方面,中國大陸是香港主要的出口市場,佔香港1970年總出口量的81%,相對1950年的5.3%有極大增幅。

中國經歷政治及經濟混局後,鄧小平實施的門戶開放政策帶來新的轉變。1980年代,中國在現代化政策下逐步開放沿岸城市,令南中國經濟得以發展,並和香港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兩地貿易更趨頻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