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影視大亨邵逸夫

慈善活動

邵逸夫於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醫療方面,他在1977年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長,贊助該會的工作。1980年代,邵逸夫捐出1.1億港元為香港中文大學興建逸夫書院,現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都有邵逸夫資助的建築。

自1985年開始,邵逸夫在中國內地持續捐資辦學,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元,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當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其中大陸高校首座逸夫樓於1986年誕生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在1990年,特地將他們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為「中華慈善大會」首批「中華慈善獎」得獎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陸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而邵逸夫的捐獻並不局限於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新馬一帶,邵逸夫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大學,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在舊金山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舊金山政府為嘉許他對該地的慈善貢獻,在1988年宣佈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在1994年捐贈300萬英鎊給牛津大學,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為了推動各地的科學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各頒授100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而這些領域是諾貝爾獎所未涵括的。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在2008年,邵逸夫就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以讚揚他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精神。

在他去世後,有網民在網上地圖搜尋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發現這些建築物遍佈全中國,足證他熱心公益的成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