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

女王生平 登基後至60年代

登基與加冕

在收到父親逝世的消息後,伊麗莎白倉促回國繼位。當被問到會否選擇伊麗莎白作為尊號,她稱「當然」。

她的祖母瑪麗太王太后於1953年3月去世,按照瑪麗臨終前的指示,加冕典禮如期於同年6月2日於西敏寺舉行,並首次以電視形式播放,觀眾包括2000萬英國人、近一億北美居民。加冕禮服按她指示繡上英格蘭的都鐸薔薇、蘇格蘭的薊、威爾斯的韭蔥、愛爾蘭的三葉草、澳大利亞的金合歡、加拿大的楓葉、紐西蘭的銀葉蕨、南非的海神花、印度和錫蘭的蓮、以及巴基斯坦的小麥、棉花和黃麻。

在位初期

在女王繼位初期英國國內有輿論認為一個「新伊麗莎白時期」將會來臨。但是事實上,當時她需要面對的英國戰後國力衰退,大英帝國逐漸解體,她嘗試組織英聯邦來維繫英國和前屬土的關係。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係,例如在維持英國和南非、印度的良好關係上貢獻良多。

1953年至1954年她和愛丁堡公爵花了半年時間週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洲、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並代表大英國協在聯合國大會發言;隨後訪問加拿大,成為首位在當地召開國會的加拿大君主,並於1959年以加拿大女王身分再訪兩國。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同年於迦納的訪問,儘管面對東道主、取代她成為元首的總統誇梅·恩克魯瑪被刺的風險,她無視時任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美倫的忠告,甚至與恩克魯瑪共舞,所幸最終刺殺沒有發生。麥美倫曾寫道,她十分堅決,且敬業樂業。針對她本人的刺殺計劃也曾在女王到訪魁北克時傳出,但她始終「保持冷靜和勇氣」,最終在她訪問蒙特利爾時只出現零星示威。

在1963年蘇彝士運河危機導致英國政局變化時,女王惹來批評。她根據麥美倫辭相時的建議任命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為閣揆。但當時拉博·巴特勒是最多下議院保守黨黨員支持的人選,但是黨內資深黨員卻相當不願由他接任首相。其中的一些資深黨員更揚言,如果巴特勒或另一熱門候選人奎尼汀·霍格當選黨魁,他們將拒絕在內閣供職。儘管休姆無意亦沒想過接任首相,甚至一度想退出競選,但黨內元老為了不讓巴特勒或霍格接任,而堅持授意由休姆出任首相,使休姆捲入黨爭漩渦。麥美倫的辭呈在1963年10月10日的保守黨大會中正式生效後,巴特勒和休姆的支持者隨即在公眾場合出現磨擦。有鑑於此,麥美倫在黨內進行了諮詢,意圖能找出一位能取得「保守黨上下」支持的可靠人選,其後更向女王提供了他的意見。雖然有不少人質疑麥美倫沒有權向女王提供關於選任首相的意見,而女王本身也沒有義務去接受他的進言,但女王最終仍在1963年10月19日選定以休姆伯爵出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女王的舉動隨之遭到質疑。最終保守黨在兩年後制定揀選黨魁的機制,以減少女王乾政的機會。

去殖民化

1960-70年代是去殖民化的高潮。尤其大量非洲國家在此段時間脫離英國獨立,並很快地廢除了她的元首地位。當中發生了以下插曲:1965年,在非洲南部的羅德西亞(即現時的辛巴威)單方面宣佈脫離獨立,總理伊恩·史密斯宣稱奉女王為「羅德西亞女王」,惟女王拒絕接受頭銜,直至該國於1970年「廢除王位」,改制共和。而其時國際社會皆不承認羅德西亞為獨立國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