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台灣政黨及總統選舉

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

概要

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於2016年1月16日舉行,選舉台灣的第十四任總統及副總統,同時選舉第九屆立法委員。這次亦是台灣第六次全民直選總統及副總統,採用直接、平等、不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

這次選舉共有三組候選人,分別為:

1號:國民黨推薦 - 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副總統候選人王如玄

2號:民進黨推薦 -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

3號:親民黨推薦 - 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副總統候選人徐欣瑩

這次選舉跟上屆選舉一樣,三個政黨主席同台角逐總統寶座。除了三位總統候選人隸屬推薦的政黨,王如玄、陳建仁屬無黨派人士,徐欣瑩屬民國黨成員。

選舉亦出現了不少「第一次」:包括第一次出現正副拍檔屬不同黨籍、性別;第一次沒有前台北市長擔任總統候選人;第一次撤換黨內總統提名人 (國民黨在選前三個月廢止提名原先通過初選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 。

這次選舉的焦點包括兩岸關係、經濟民生以及候選人的個人誠信問題。競選期間的全台民意調查顯示,蔡英文、陳建仁的組合以穩定幅度的差距保持領先態勢。

選舉結果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1月16日下午4時開票,在夜間10時多正式宣布選舉結果:

蔡英文、陳建仁組合:689萬4,744票,得票率56.12%。(當選)

朱立倫、王如玄組合:381萬3,365票,得票率31.04%。

宋楚瑜、徐欣瑩組合:157萬6,861票,得票率12.84%。

蔡英文、陳建仁組合在選舉中勝出,民進黨第二次執掌政權,並創下該黨歷年最高得票。是次選舉不僅是台灣史上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也成為了台灣史上首位女性最高統治者,也是首位女性、未婚、客家裔以及「亞洲首位非出身政治世家的女性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陳建仁已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任台灣(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

選舉結果分析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蔡英文的組合以過半得票率勝出,泛綠陣營第二次執掌台灣政權,以下四點分析大選的勝敗因素:

一) 國民黨大失民心

在國民黨執政的八年,民意每況愈下。除了經濟發展不合預期,還有資源分配、土地正義、食物安全等問題亦失去民心。而且過去數年台灣亦出現大規模社會運動,例如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民眾漸建立出「有抗爭才有改革」的信念,尤其是年輕一代,矛頭指向執政的國民黨政府。而象徵在野、改革聲音的民進黨,成為如此政治局勢下的最大得益者。

二) 政黨定位

國民黨建黨百年,雖然有龐大資源,但在培育人才方面未算積極,出現斷層。現時台灣的黨內大老仍然把握權勢,中生代未能出頭,亦罕見有新生代出現。而且黨內缺乏具體中心思想、跟時代脫節,加上台灣認同成多數民眾的共識,國民黨傾向一統的主張,在台灣取得支持亦有難度。民進黨的目標就是台灣的主權獨立及民主化,黨內大老的付出奠定了黨內發展的基礎,累積起不少死忠支持者。

三) 候選人因素

民進黨的代表蔡英文,2008年擔起黨內改革的重擔,更在2012、2016年二度參選總統,其謹慎、溫和的作風,在黨內外都有很高的聲望和人氣,更容易凝聚支持者。至於國民黨在今屆的黨內選舉中,出現混亂狀態,由無人登記參選,到支持和撤換洪秀柱的風波等,朱立倫有臨危受命之感,未見藍營參選決心,加上區域立委選情受挫,泛藍陣營未能團結起支持者,導致選舉失利。

四) 兩岸因素

這次選舉的另一個因素,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對兩岸的態度。泛藍營的國民黨,與中國方面有頻繁的接觸,包括ECFA、服貿和貨貿等的談判,逐步開放,激起傾向台獨的民眾反彈,更成為引發太陽花學運的導火線,失去青年族群支持。而民進黨蔡英文則主張維持現狀,認為台灣民眾明白急統和急獨都不可能發生,強調要跟台灣民眾的立場一致,這點亦較取得民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