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M+博物館

建築、設施

M+大樓由窄長的縱向大樓豎立於方正的基座平台之上組合而成。從外面觀看,建築物龐大的外形及簡約典雅的風格,在維港景色中份外突出,卻又與周邊的城市景觀相互連繫。進入M+後,沿着機場快線地下鐵路隧道的輪廓挖掘出來的展覽空間,以及貫通室內的中央採光井等設計特色,可令訪客體驗到開敞明亮的室內空間。寬廣的基座平台設有公共天台花園,並有一系列展覽和展示空間,而其懸臂式設計則為建築物四周提供恆常遮蔭空間。於平台垂直而起的縱向大樓則設有研究中心、辦公室、餐廳、以及可以飽覽維港全景的會員樓層。博物館的多入口設計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空間系統,加強與周邊環境的連繫。建築師亦在各項細節上運用本地設計元素和耐用物料,例如為大樓幕牆訂製的陶瓦,乃啟發自傳統中式屋頂設計;而博物館內部,則使用了不同紋理的木材和混凝土。大樓面向維多利亞港方向設65米高、110米LED外牆屏幕,用作播放媒體影像藝術。而後方設保管中心及樓高16層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館內空間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設計,而大堂的接待處亦融入不少竹枝元素。

巨型桁架結構

M+大樓由五個高強度巨型桁架組成的大型結構系統支撐,以分擔大樓的重量,確保地下機場快線鐵路隧道不會承受任何負擔。這個複雜的工程系統,建構出多個無柱的廣闊空間,供博物館靈活地組合運用,並讓觀眾從不同的新視角觀賞展覽。部分桁架的上下弦杆和對角杆件亦散見於博物館不同角落,特別是第二層的中庭和第三層的空中花園,令本來呈直線形的空間結構增添張力。

陶瓦嵌板

Herzog&de Meuron的建築素來以與別不同、物料獨特的外牆嵌板設計著稱。他們參考了中國傳統屋頂的設計,並採用特殊黏土混合物作為原材料,設計了一套模組式陶瓦嵌板系統,覆蓋於M+大樓幕牆和地面的不同部分。這些釉面陶瓦的物料於意大利基安蒂陶瓷工廠以模具擠壓而成,該地區各向來以豐沃的自然黏土出產而聞名。已擠壓成形的物料其後於深圳組裝成預制組件,再運往香港。組件式嵌板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用於基座平台,另一種用於縱向大樓上。基座平台的嵌板由半圓柱管狀的陶瓦組成,由外牆延伸至地下大堂,覆蓋部分牆壁、柱子,以及機械系統等,令人看見室內和室外空間的聯繫。縱向大樓的嵌板則由一排排豎框式和水平波浪形陶瓦組成,以混凝土裝嵌在鋁質玻璃窗框上,可為室內遮擋陽光,並在面朝維港的幕牆嵌板上設有凹槽,以安裝LED燈。整體而言,這些釉面嵌板在幕牆形成了無縫延伸的深綠色波浪,其色調會根據天氣和不同時間變化。這些波浪形的陶瓦嵌板,能見於平台四周,為菱角分明、箱子般的建築增添視覺質感。

M+幕牆

大樓的臨海幕牆尺寸為66米 x 110米,是一個創新的策展空間和不斷發展的數碼展覽平台,讓觀眾入夜後仍能從遠處欣賞和參與博物館的作品展演。幕牆矗立於香港天際線上的一隅,為夜裏的大樓增添了另一種觀賞體驗和層次。幕牆嵌板裝有兩種LED燈,組成一個混合式LED顯示系統,令大樓變成一個偌大的顯示屏。嵌板設計巧妙,除了能讓觀眾從香港不同地方(包括西九文化區的藝術公園和港島區)欣賞M+藏品和委約創作的數碼作品,更能確保在任何角度、距離和照明條件下,顯示屏上的畫面依然清晰可見。

設施

博物館大樓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當中展覽空間達佔17000平方米,設有33個展廳,主要集中於二樓,包括「希克展廳」及「南展廳」。而大樓正下方為大型展區「潛空間」,建於機場快綫及東涌綫的隧道旁,將擺放不同類型的裝置作品。潛空間是一個大型而寬敞的展覽空間,沿著地下機場快線鐵路隧道的輪廓挖掘而成。這條隧道雖曾為建築師帶來極大的設計挑戰,但最終反而成了大樓結構的基礎。建築師以斜型的天井打通地下樓層和地面,為訪客提供了一個跨越三個樓層的開放區域,並讓其可以從不同視點觀看展示的作品。質感鮮明的清水混凝土和外露的承重結構,則保留了整個空間的工業特色。大樓同時設有大小不一的多用途空間,當中包括可以靈活地舉辦各種節目的「大台階」,可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致的教學空間「學舍」等。館內亦設有3間戲院、多媒體中心、研究中心和商店餐廳等設施。而遊人可利用旋轉樓梯往平台的天台花園,可以飽覽香港島和西九公園景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