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廖啟智

傳承

於2010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聘為全職講師,開始他的教學生涯。在超過十年的教學工作,智叔在培育新一代影視工作者的付出,得到各方面充份的肯定,在一篇訪問中,他分享了他的教育使命、心得和對學生們的期望。

香港浸會大學 - 廖啟智:三年教學路 (2013年7月)

回想起三年前加入浸大任電影學院全職講師,曾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廖啟智坦言經過好一番掙扎。「因為這並非我擅長的工作,更重要是人家的前途好像跟自己連結了一般。」此刻,這位家喻戶曉的出色演員說已經放下心理包袱:「作為老師,我只要幫助學生扎實地裝備自己,讓他們有能力面對挑戰就好。」

與學生同演出

(2013年)六月,本地電視台播放了廖啟智應香港電台邀請執導的單元節目《一念之間2》,而身兼其中一個角色的他與就讀影視表演課程(高級文憑)的同學一起演出。首執導演筒的廖啟智稱這是他加入浸大以來,感受最深刻的教學經驗。

「平日在課堂上主要是傳授知識技巧,或在旁觀看同學表演。藉此機會,我卻能夠與他們一起參與演出和創作,從中感受到他們對我的信任,以及對前景的徬徨和所學能否實踐的迷惑。無論如何,對於他們的努力和盡心嘗試,我覺得很欣慰。」他坦言,若非從學生的得益出發,是不會接下這項工作的。

「坦白說,導演崗位是我的一個新嘗試,自然有成功或失敗的機會。來到我這年紀,其實犯不著去冒險。當港台提出這個邀請,我第一個意念是要找自己的學生演出,否則意義不大,而港台也不反對這構思,於是促成這次合作。」

初嘗試受讚賞

「擔任導演要兼顧的事情較多。由於這是第一次嘗試,加上與同學合作,動力很大,過程也比想像中順暢。」他說,今年農曆年初四開始到社會福利署進行資料搜集,連拍攝和後期製作共花了約二十個工作天。在《一念之間2》演出的還有電影學院客席講師龐秋雁、表演系一年級生梁雍婷和袁浩堯,以及一眾表演系學生。

雖一開始便屬意由自己的學生演出,但廖啟智仍決定公開招募演員。「現實世界本來就是充滿競爭,所以也邀請其他學校、劇社的演員來試鏡,最後主要角色還是由浸大表演系同學奪得。」他說這次經驗十分寶貴,也成為極佳的教材。「如我自己在演出時曾碰上的困難和處境,唯有同學親身參與後才能明白。」

「同學的演出獲得外界認同,港台更邀請浸大同學在下一季度的劇集試鏡,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大家都認為廖啟智是電影學院的「生招牌」,對此他連連否認,謙稱:「我只會盡所能把所知道的、懂得的,教授給學生,希望能給他們一些啟發。」

聯繫別人生命

「進入社會工作已是第37個年頭,我是到浸大執教後才正式有一張寫字枱,對我而言很新鲜、很特別;而規律地每星期定時定候上幾天課,也是我生活上一個很大的轉變。」廖啟智笑言,全職教學對其電影工作有一定影響,也曾為遷就上課時間而更改拍攝日程。

他在教學初期花了甚大的氣力來準備課程內容。「我參考了大量書籍,再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這對我自己也很有幫助,因之前我只懂得做,卻未必能用言語表達出來。」他笑言和學生相處並不困難。「或許是我『夠老』,或說話速度夠慢,同學上課時都很專注;而我每月更會和學生吃一次午餐,說笑聊天。」

在他眼中,教書等同和很多人的生命聯繫上,「我常提醒自己別太沉重地面對這份工作,但事實上,來修讀課程的同學都有一個夢,都有期盼,雖然無法保證他們畢業後的路怎樣走,然而作為導師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但幾年下來,他已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有時候教學生和教自己的子女一樣,未必控制得來,只能給他們一個概念,一個做人的方向。我經常提醒學生,即使條件再好也不一定成功,但應好好享受追尋夢的過程,可能很辛苦,但也是一種樂趣。」

現實中的表演

莫論其他經驗技巧,廖啟智認為學生至少應能在其課堂上,學懂處理事情的態度。「最基本是能夠應付就算;第二個層次是比別人預期多做一些;最高的層次則能主動提出很多新的概念和不同做法。」他自信學生在他身上,至少可學習到第二個層次。「至於再高一個層次,就靠他們自己實踐。即使我自己,也得看客觀環境,是否有空間可以這樣做。」

他說教學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開發學生的創意。「老實說,要有創意,首先必須要多看不同類型的劇集、電影,至少可以從中『偷師』,但這個年代的學生正是看得太少,往往只停留在本地電視劇集的層面。他們必須把視野擴闊,雖則我會向學生推薦一些作品,但更重要是他們能夠養成習慣,多看、多吸收。」

他一再強調進入影藝行業的確不易,又或即使能「入行」,有人很快被淘汰或選擇離開。「在現今世界,即使在社交上都需要『表演』,不是說要你做戲去欺騙人,而是你如何去present,與人交流接觸時又如何能夠了解、窺探別人多一些,這些都是學習表演時要去學的。」這位老師的總結是:「因此,同學無論做不做演員,這對他們將來都很有幫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