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七月三日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文藝晚會》的準備和錄影,是這個星期的主要工作。為了符合抗疫措施,再做了一次核酸檢測。

早前曾跟大家提過,一直照顧我的健康的家庭醫生退休了,經他推薦,我在星期一到紅館排練前就約了新醫生在診所跟進一下,近年健康尚好,只是不時有些精神緊張和壓力引致的腸胃小毛病而已。

雖然演出人員眾多和項目豐富,文藝晚會下午的排練卻很順利,沒有太多的問題,接下來的幾天,紅館將會是我和司儀拍擋們的大本營。我和家英哥各有不同崗位,我和陳貝兒和陸浩明擔任司儀,而家英哥就和多位中樂演奏家合作演出《粵韻同行》。

星期二到紅館前,和舞蹈老師 Mandy 上了一課。

忙碌中不忘扮靚,星期三先去修甲,再到紅館。知道有一個颱風「暹芭」正在形成中,可能影響香港。這意味著若「暹芭」進一步吹近香港,可能需要以錄影播出。

「暹芭」持續移近香港,而我們就在星期四為文藝晚會進行錄影。《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文藝晚會》演出陣容強大,劉德華、譚詠麟、謝霆鋒、陳偉霆、陳潔靈、羅家英、鄒倫倫、莫華倫、姚珏聯、張瑩等青年歌唱家、樂手以及一眾新生代歌手,以歌聲樂韻頌揚香港的成就,加上逾700人的演出人員,是近年少見的舞台盛事。

習近平國家主席在6月30日和7月1日訪問香港,我雖然身在紅館,未能親睹風採,但從他的談話和視察香港的片段裡,確切感受到他對香港的關心。

7月1日當天雖然風雨交加,我們都按時到紅館準備演出,直至黃昏前確定現場取消演出,改以錄影播出才離開。這令我想起25年前的回歸晚會,同樣的擔任司儀,同樣的滂沱大雨,同樣的在風雨過後再見矯陽。

星期天到大澳,多謝演戲值理會的邀請,以主禮嘉賓的身份,出席「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慶典」和欣賞新建戲棚裡上演的神功戲。

大澳楊公侯王古廟歷史悠久,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或以前,是香港的法定古蹟。傳說中的楊公候王,是南宋末年楊太后的弟弟楊亮節,在蒙古入侵中原時,護送幼主逃難至香港。楊亮節因護主有功,即使身患重病仍留軍中指揮,於死後獲封為楊候王,鄉民有感他的忠義,建廟奉祀。大澳世世代代的水陸居民深信楊公候王廟可以保佑居民,每年農曆六月初三起一連四天慶祝寶珠潭楊公候王寶誕,即使在日軍佔港時都沒有中斷。

今年戲棚搬到大澳龍田邨,除了方便長者外,亦吸引了駕車一族,擴闊了觀眾群。再加上在疫情下,得到政府各部門的批準非常困難,主辦的鄉親們之努力,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