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月十一日

8號那天在主持完八和會議後,就到屯門大會堂欣賞「傳統粵劇例戲及排場折子戲展演」。一連兩晚的演出,以傳統劇目為主,包括《玉皇登殿》、《八仙賀壽》、《加官》、《仙姬大送子》等例戲。

什麼叫傳統例戲?我們可以定義為,凡慶典、酬神、祈福而演出的儀式性的劇目均為傳統例戲。粵劇戲班每到一個新的演出點,在演出正本戲之前,例必先演一些為酬神、敬神、祈福、納吉的吉慶戲。

這次演出,起用了不少粵劇新秀,目的是讓他們吸收難得的演出經驗,而據我的觀察,新秀們和一眾大老倌都有良好互動和交流,交出專業水準。

書法堂因為拍攝《八和頻道》的關係,停了兩次,10號重拾毛筆,不免有點生疏,未來要加倍努力。

八和油蔴地新秀計劃演出,由於疫症反覆閉館後、終於在11號重開劇場,演出 《活命金牌》。雖然祇坐四成觀眾,但大家都好落力,做到最好!

《活命金牌》劇本是蘇翁寫給「英華年劇團」第二屆演出的劇本,在1973年首演。當年演出的陣容,包括羅家英、李寶瑩、梁醒波、靚次伯、任冰兒、關海山、李龍等。

離十一月演出《荊釵記》不遠,再加上中樂團音樂會的日子漸近,練歌,操曲等凖備工作絲毫不能鬆懈,加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