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一月三十日

這星期可以稱為「粵劇週」,因為一連串密密麻麻的活動都與粵劇有關。先是星期三出席任姐逝世廿周年紀念活動;星期四出席CASH頒獎禮,向德叔追頒音樂成就大獎;星期五擔任粵曲精英大賽2009總決賽事儀;星期日出席粵劇日;今天星期一當然就是《德齡與慈禧》的記者招待會了。

行程表上都是計劃好的工作,但再怎麼預先安排好一切,總是會有意料之外的事情會出現。星期五突然接到消息,享有「播音皇帝」美譽的鍾偉明鍾大哥離世,令我在計劃好的行程中,突然又添加了痛心一項。

鍾大哥1947年投身廣播界,先後在麗的呼聲、美國新聞處和香港電台任職。初期他曾擔任電影演員,1952年加入麗的呼聲,正式展開電台廣播生涯,參與最多是膾炙人口的廣播劇,劇種包括科幻劇、戲劇化小說、倫理劇、偵探劇、國術小說等。由鍾大哥單人講述的小說及廣播劇如《韋倫探案》、《洪熙官》、《諸葛亮》等等皆深入民心,被冠以「播音皇帝」的美譽。

鍾大哥聲線沉厚動聽、悅耳嘹亮,咬字清晰,播音時一絲不苟,朗讀公告時字字鏗鏘分明。當年的颱風消息、對越南船民的呼籲等錄音,港人記憶猶新,可說是時代的聲音。而由1981年至今,鍾大哥帶領長者節目《松柏之聲》走了28年長路,是香港電子媒介主持敬老節目的先鋒,一生服務廣播界超過半個世紀,至離世前仍為香港電台第五台主持《松柏之聲》、《香江暖流》和《清晨爽利》節目。

鍾大哥於1992年獲英帝國員佐勳章(MBE),是香港華語播音界榮獲此勳銜的第一人。1998年,他獲香港電台頒發「廣播榮譽成就獎」,肯定其多年來對本地廣播界無可比擬的貢獻。

鍾大哥一生博學,通古知今,熟悉各個歷史故事,中文造詣高,又樂於助人,播音界人人親切地尊稱他為「鍾大哥」,我也尊稱他一聲大哥,因為這位大哥多年來真的幫過我不少忙,是我的良師益友。

有時候拍劇,披起古裝,都少不了文謅謅的對白,演出粵劇時,更要咬文嚼字,每次接到劇本,都免不了要頭痛一番。而每當我頭痛的時候,活像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的鍾大哥總是一次又一次拯救了我。還記得有一次我飾演武則天,對白晦澀難懂,不好唸也不好記,偏偏武則天是一個皇帝,說出來的每一個字更是輕忽不得。鍾大哥知道了我的難題,接過劇本,再次見面時便交給我一堆錄音帶,十集的劇本對白,全都認真嚴謹地錄了下來。對鍾大哥這份熱心,我如今想起,還是十分感動又感激。

而鍾大哥對朋友的熱心,就像他對播音的熱誠一樣,多年來都沒變。最近因為《德齡與慈禧》,兩個多月前我又找上了鍾大哥,鍾大哥同樣還是義不容辭,替我把慈禧的對白一句句錄下來供我參考。對白都一句句錄好了,對很多人來說,應該仁至義盡了吧,我也已經對鍾大哥感激得不得了,可是鍾大哥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答應了幫人的事就要全心做好。

早幾天我到香港電台接受車淑梅訪問,沒想到早知道我會出現的鍾大哥專誠來找我,就因為他覺得有一句對白錄得不夠好,還親自再向我示範了一次,當時我對鍾大哥的敬佩和感激不禁又多了幾分。

可惜,那也是我跟鍾大哥最後一次見面,沒想到他為慈禧這角色花了這麼多心血,最終我還是沒能在他面前好好演一次慈禧。

其實最近粵劇和演藝界有不少老前輩都離開了我們,粵劇文武生出身、後以武打片聞名的林蛟今天也舉殯了,粵劇界又少一人。

林蛟生前熱愛賽馬,今天靈堂內有四匹紙紮馬相伴,還有一眾至親好友。大家都有不捨,但心裡都明白,人總有要走的時候。

在這兒,願鍾大哥和林蛟親友節哀,也希望鍾大哥和林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