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月十六日

每次施政報告出爐,都會引起各界極大迴響,新聞媒體隨之數天的焦點,都離不開施政報告,今年也不例外。施政報告十月十四日發表,但今天翻開報紙,施政報告仍佔極大篇幅報道,還大字標題寫著特首曾蔭權的慳電膽政策涉及利益輸送。這麼大的一條罪名冠下來,相信關於施政報告鋪天蓋地的討論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今年施政報告的標題是「群策創新天」,特首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產業,包括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產業,以及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已經成為世界大趨勢,也實在是地球暖化日益嚴重下必須採取的行動,特首曾蔭權提出重點發展環保產業,既符合環境利益,又有助發展經濟,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支持,倒是當中就環保而提出向市民派發一百元慳電膽券的措施引起社會極大迴響。

曾特首早已事先張揚這次施政報告絕不派糖,這一百元慳電膽券想來倒真的算是市民在這份施政報告中唯一可直接嚐到的現成「甜頭」,引來關注倒也無可厚非,不過最後扯出原來曾特首的親家有經營慳電膽代理生意,政策涉嫌私相授受,那就有點教人始料不及。

鼓勵大家棄用鎢絲燈泡,轉用可省電七成的慳電膽本是好事,不過就敗在曾特首一時疏忽,沒有申報利益,結果好的環保政策,成為了人人口誅筆伐的目標,實在可歎。公眾對高官的要求確實是非常嚴苛,不過曾特首這次雖然確實是疏忽了,倒也情有可願。總不能每次推出政策之前,都先嚴查祖宗三代、親家子孫的所有生意吧?而且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公開承認了政策是由他提出的,絕非曾特首存心輸送利益,縱然曾特首在這件事上確有失當的地方,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小錯,只要曾特首交待清楚,便不是甚麼值得大家譁然的事情。

至於施政報告提出的其他措施,公眾也是有讚有彈,不過有一項措施我倒是覺得挺好的,就是釋放過千幢舊工業大廈的潛力,以政策鼓勵業主重建或改裝舊工廈,如免補地價改裝工廈。早前曾特首會見政協委員時,我便曾經提出香港很多藝術團體缺乏場地,而丟空的工廠大廈又多的是,只要有適當政策,藝術團體和工廈業主便可互取所需,一舉兩得。當然,提出這項建議的不只我一個人,曾特首這次也算是回應了很多人對工廠大廈的處理要求,不過最終釋放工廠大廈是可以成為推動藝術發展的措施,還是被財團巧立名目取得的生財工具,因為施政報告中沒有詳細闡述這項政策,我們姑且暫時持觀望態度吧。

其實施政報告的大方向,我想大多人都是認同的,不過具體措施的細節當然還有很多斟酌的餘地。例如發展醫療產業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在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預留四幅土地興建私家醫院。醫院並非一般建設,一個地點適不適合興建醫院要考慮很多因素,這項措施一提出,便有人即時指出黃竹坑因為高鐵引起的震動和磁場等關係,並不適合興建醫院。又例如教育產業方面,施政報告提出開辦自資學位,又不得不令人質疑,香港已經有八間大學,有沒有必要增設自資學位呢?如果學位針對的對象是海外學生,那麼香港又有沒有足夠配套和設施應付呢?

施政報告推出翌日,有報紙立刻刊登網上民調結果,指有七成人表示不滿意。不過平心而論,施政報告當然不是十全十美,不過我倒也覺得不過不失了。市民會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連續多份施政報告都有派糖,今次卻回歸根本,只談政策方向,不再大開庫房。在逆境之下,當然不少市民希望政府會簡單直接地伸出援手,但曾特首說得對,派糖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為香港長遠籌劃,只能從政策著手。在我看來,施政報告亦本該如此,這一次可說是撥亂反正了。

過往施政報告一出,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派糖上,今年沒有糖派,希望大家能分多一點關注在政策討論上。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是讚賞還是批評,有討論總是好的,這樣才能「群策創新天」。施政報告其實不是曾特首一人的施政報告,而是全港的施政報告,大家真的關心自己的前境、關心香港前境,便很應該一起參與,一起為香港創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