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新疆再次爆發衝突,近日更有人拿著針筒在鬧市隨處扎人,市面恐慌進一步升級,漢族和維吾爾族間的矛盾似乎亦在日益加深。

新疆今年七月亦曾爆發一次大規模衝突,造成過百人死亡,近二千人受傷。上一次衝突的起因是有「玩具大王」之稱的港商蔡志明在廣東韶關的工廠內,維吾爾族與漢族工人爭執,流血收場,兩名維吾爾族工人死亡。不過血戰並未就此結束,還一直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糾纏多天,新疆可謂血流成河。不單是漢人,連維吾爾族人對自己見人就打的同胞也感到心寒。

中央政府一直呼籲各民族要團結共融,而出事工廠內聘用不同種族的員工,其實也是因應政府要求而作出的安排。乍看之下,這措施似乎有助促進民族溝通瞭解,老闆也為了配合少數民族的需要,不惜斥資另建宿舍;為配合他們的風俗節日,還要特別安排假期。只可惜再多安排還是化解不了兩族之間文化、風俗、習慣、宗教的分歧。

工廠內員工的衝突,當然要靠老闆化解;而國家內兩族人民的衝突,自然要依賴政府平息。中國少數民族眾多,好好落實明確的少數民族政策,維護他們的傳統和信仰,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學會如何彼此互相尊重,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源。

說起來不過是三言兩語的簡單道理,但真正實行起來卻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不然種族衝突的問題也不會伴隨人類歷史一直存在。當然新疆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隨著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如果不認真處理,只怕種族間的縫隙和分歧會更深。

大家對新疆的認識,可能都是基於旅遊節目或雜誌上風光明媚的圖片,圖片上永遠都是教人驚嘆的山川景色:浩瀚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壯麗的火焰山、還有傳奇的陽關,照片上偶然還會有新疆維吾爾族人純樸憨厚的笑臉,他們或在編地毯,或在採葡萄,每個人都閒適自在,不期然讓人對新疆悠然嚮往。

但今年新疆衝突連場,近日又再爆發連串動亂,旅遊雜誌塑造的世外桃源假象終被撕破。

今天大家在電視、報章看到,新疆一片恐慌,維吾爾族人拿刀拿槍,糾結聚集,漢人怒叫哭罵,瑟縮驚慌,近日甚至有人在新疆拿著針筒隨處扎人,市面恐慌升級,大家眼中純樸恬靜的樂土瞬間灰飛煙滅,新疆在許多人眼中又換上了另一種形象──動盪與不安。

到底哪一種形象才是真正的新疆呢?有人會說兩種都是吧,不過我想我還是會直接說,我們對新疆和維吾爾族都不夠瞭解。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邊疆偏遠地區,時至今日,那兒當然不能說是不可及,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始終還是太遙遠。維吾爾族現有約八百多萬人,當中絕大部分都居於中國新疆。雖然身份上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但事實上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宗教、飲食,與漢人在新疆儼然是一直並存而不共融,不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是不是就是漢族與維族衝突的真正原因呢?

引起衝突的原因有很多,要細細分析起來,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不過我想其中一個很大很大的原因,是聽來任何人都要慨嘆的。經濟發展,城市化出現,本來應該是國民生活改善的,但少數民族面對外來衝擊,要堅守自己的傳統和文化往往不如人多勢眾的大種族般容易。他們人數不多,若不能聚在一起傳承傳統,文化很容易流失;若堅持聚在一起,不跟外來文化和貿易妥協,生存空間也只能越來越窄。強烈的矛盾和壓逼,終於釀成了今天的衝突局面。

其實中央政府一直以來都有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育,二零零四年便促成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便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第四個進入該領域的項目。不過顯然,這種單一項目文化保障對維族來說始終並不足夠,而且我想他們需要的,不單是文化保育空間,而是在保衛自己的文化同時,在經濟上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一九九六年的時候,我曾經以人大身份視察新疆。雖只是匆匆訪問數天,但當時新疆屬於另一種文化的景象,的確令我印象深刻,而當時我亦深信維族人的確是純樸可愛,熱愛和平的一群。維吾爾族在維語是「團結、聯合」的意思,我相信絕大部分維族人都不喜歡分裂和紛爭。

根據中央政府確認,內地總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十三億人口中,漢族成為絕大多數,餘下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所佔人口僅二三百萬。因為他們數目少,又通常自成一國的居於偏遠地區,我們要互相溝通和了解就不容易了。但我始終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不外乎「尊重」二字,漢族人要尊重少數民族跟自己不同的地方,少數民族也要尊重漢族跟自己不同的地方,彼此和而不同,要共存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困難,一切還只是看你願不願意敞開胸懷,放下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