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九日

四月四日清明節當天收到一個惡耗,知名粵劇編劇家葉紹德德叔辭世,享年八十歲。粵劇界痛失人才,香港八和會館上下無不心痛婉惜。

德叔生於一九二九年,為廣東東莞人,畢生貢獻粵劇粵曲創作,一九五一年起寫曲,一九五二追從王粵生代寫電影插曲,後再得王粵生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寫下多部著名作品,包括《朱弁回朝》、《樓台會》、《鄭成功》、《辭郎州》、《李後主》、《紅樓夢》、《穆桂英大破洪州》、《三夕恩情廿載仇》、《梟雄虎將美人威》、《西河會妻》、《趙氏孤兒》、《十五貫》等。二零零七年,德叔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榮銜;而最近德叔亦在病榻中得悉,年底將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音樂成就大獎,惜德叔最終未能親身前往領獎。

其實德叔患上癌症,已經有兩三年,不過他一直勇敢面對治療,與病魔搏鬥,我亦介紹了為羅家英施手術、瑪麗醫院的醫生為他進行治療,當年羅文的主診醫生也有跟進他的個案,施行多次手術加上兩次化療,惜近月德叔病情反覆,出現併發症,縱然德叔一直樂觀勇敢面對,始終還是離開了。

德叔是粵劇界和香港八和會館內現時屈指可數的粵劇編劇大師。他離去了,我心裡當然難過,也確實感到十分可惜,想到昔日與他合作過無數經典劇目、歌曲,都將成為德叔留下的瑰寶:《天仙配》、《穆桂英大破洪州》、《宮主刁蠻駙馬驕》、《莊周蝴蝶夢》、《蝴蝶夫人》、《荊釵記》等,每一部都是扣人心弦的劇本,每一部都讓我慶幸能有機會演繹德叔筆下的主角。

除了粵劇外,德叔亦寫過不少著名流行曲,當中《啼笑姻緣》最為人熟悉,而早於我開始粵劇之路前,我已經與德叔在流行歌壇合作過,《採茶山歌》、《清宮殘夢》、《春殘夢斷》等歌曲都是德叔的作品,每一份詞都用字優美,詞藻華麗,這自然與德叔的粵劇文化修養有關,亦令他在流行歌填詞界中獨樹一格。

一直以來,德叔其實真的對我十分支持。當年為我寫劇、寫歌,至我成為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德叔對我的支持始終不曾動搖,我要為會館設立網站,德叔第一個為網站寫文章支持;會館決定了要設立粵劇編劇訓練班,德叔當時即使已抱恙在身,仍答應任教,身體力行支持會館與粵劇傳承。

說德叔畢生貢獻粵劇,真的一點也不為過,一點也不誇張,即時在與癌魔搏鬥期間,即使在生命最後的光陰,德叔仍然惦念著粵劇發展。幾年前,德叔原本答應任教粵劇發展基金舉辦的粵劇編劇課程,最終因病無奈辭教;後來香港八和會館再次發起粵劇編劇課程,德叔又再義不容辭答應擔起教職,而且表示即使再辛苦都會堅持,可見德叔對粵劇的熱誠與著緊,對會館的承擔。

近年德叔還積極與香港大學合作設計教程,讓粵劇編劇得以更廣泛地薪火相傳,為往後粵劇編劇發展留下重要指引,加上德叔的一部部經典名著,德叔為粵劇界留下的寶藏,真的有太多太多了。

德叔可說是為粵劇付出了畢生努力,努力創作,努力提攜後人,一手栽培雛鳳鳴等粵劇團,又竭盡所能希望日漸式微的粵劇編劇能得以薪火相傳,只可惜粵劇界未及再次璀璨盛放,德叔便要離開我們。

不過就像德叔太太陳慧玲所言,人生總有盡頭。德叔努力過了,接下來應該由我們繼續努力,完成德叔遺願,讓粵劇界得以蓬勃發展。

希望德叔太太和所有疼愛德叔的人節哀,也希望粵劇界能更團結努力,以慰德叔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