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月二十七日)

十一月十九日是台慶,對TVB上上下下來說,都是一個大日子,而今年適逢TVB開台四十周年,今年台慶更是意義非凡,TVB還特地製作了幾個特輯,配合這次四十周年慶祝之旅。

其中一個特輯是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製作的《新聞‧話事‧人》,節目邀請了很多現任及前任TVB新聞部員工接受訪問,回顧新聞部過去四十年的轉變,而透過這班新聞工作者的回憶,觀眾仿彿也跟著回到以前,重溫一段段香港昔日的歷史,見證香港政府的轉變,香港過去的高潮跌宕。

這次獲邀接受訪問的記者眾多,有的仍然在TVB工作,有的已經轉行,有的已經退休或移民,能夠這樣聚首一堂參與一個新聞特輯的訪問,真的非常難能可貴,也讓大家看到新聞業界在過去多年的變遷。

透過一連串訪問,《新聞‧話事‧人》亦對香港傳媒作出了一番反思與審視,例如節目提到以前大家都十分尊重記者,樂意接受訪問,但現在大家看到記者都立刻落荒而逃。這番說話讓我印象深刻,想一想,記者是甘願隨時隨地,不論情況安危地走到最前線,把事實帶給觀眾的媒體,理應備受尊重,可惜現今記者絕大多數都已變質,只會譁眾取寵,經傳媒報道的事情,大家都會疑慮當中有多少是事實,有多少是失實,記者的公信力經已大不如前。

失去公信力,無疑是傳媒界的一大悲哀,但可幸節目中同時亦提到,香港傳媒始終仍有自己的優勢。例如一位退休主播提到新聞工作者的節奏很快,退休後想再當記者已不大可能,因為根本追不上行內的步伐,我想這點是現今香港新聞業界的優點。追上第一手真相,對新聞業界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現今資訊科技發達,只消一瞬間,新聞便有可能變成歷史。不過新聞記者始終與娛樂記者有別,希望香港新聞工作者在講求效率的同時,亦能兼顧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兩大要素。

要製作一個好的節目並不容易,要製作一個認真嚴肅的節目而又不會讓觀眾覺得沉悶更不容易,不過《新聞‧話事‧人》便辦到了。現今電視台節目講求資訊與娛樂並重,《新聞‧話事‧人》是一個傾向資訊性的節目,而TVB四十周年另一個特輯《再會歡樂今宵》,則是一個傾向娛樂性的節目。

《歡樂今宵》是我加入TVB後參演的第一個節目,我對這個節目,自然有一份莫名的情意結,如今能夠再次為這節目當主持,當然感到高興,只是這次節目名為《再會歡樂今宵》,用意其實與《新聞‧話事‧人》相若,都會邀請一班《歡樂今宵》原有班底接受訪問,回顧過去四十年點滴,並會重演若干《歡樂今宵》經典環節,大家共同懷緬一番。

不過若要說節目真的要重現昔日《歡樂今宵》的情景,當然是不大可能的。首先當然是時代已經不同了,昔日《歡樂今宵》是TVB唯一的節目,而且是一個包羅萬有的綜合節目,趣劇、廣告、演唱一切都盡在其中,而且節目是現場直播的,經常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蝦碌」場面,這一切都為《歡樂今宵》增添了不少趣味。

而且《歡樂今宵》與《再會歡樂今宵》的演員陣容亦大不相同,昔日的波叔、肥姐、盧海鵬、鄭君綿、奚秀蘭、譚炳文、李香琴等,回想起來,每位都是資深演員,喜劇精英,大家在加入TVB前,已各有演出經驗,而且又充滿喜劇細胞,當時的演出效果,與現今一班後起之秀相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最重要的是昔日的《歡樂今宵》就像藝人的木人行,現場直播的節目,台前幕後都各有崗位,這邊忙完演趣劇,那邊又要即場賣廣告,又要當主持,而且節目星期一至五,天天直播,台前幕後漸漸培養出一份默契和合作精神,而且連番緊密操練之下,幕前一眾藝人都成了萬能老倌,既能演戲,又能當主持,還學會了一身隨機應變的好本領。

當年《歡樂今宵》出身的一眾藝人,許多期後都在喜劇界闖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想來我還是較遲開竅的一人,當年《歡樂今宵》訓練出來的喜劇細胞,到《我的野蠻奶奶》時才充分發揮出來,不過總算沒有白白浪費當年的一番磨練。

說回《再會歡樂今宵》,既然背景、形式和製作人員都已與《歡樂今宵》大有不同,要以新人事新作風重現昔日景象,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要再現當時的氣氛和效果,節目當然先得改回現場直播,然後還要延長至最少一個半小時,這樣才能給予各位藝人充分的磨練和發揮,令節目內容更豐富和精彩。

《再會歡樂今宵》無疑不能重現《歡樂今宵》的神髓,但訪問閒談間,總可以把大家帶回從前。近年流行「集體回憶」,我相信《歡樂今宵》亦是許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過畢竟是回憶,要回去,總是困難的。

台慶節目有很多,大家都在懷緬過去四十年的光陰,在細數過去璀璨時刻的同時,亦在為未來光輝歲月作好準備。在四十年後,相信大家會同樣如數家珍地回顧現在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