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八月十八日

星期一當天,我進行了《我係汪明荃》個人特輯的錄影,亦算是為過往四十年的工作進行一次回顧。

四十年,的確不是一段短時間,當初是怎麼開始,怎麼入行,我當然仍然記得,只是都想不起,已經是這麼久之前的事了。我四十年的演藝生涯當然是從香港開始,而我在香港的起點,是位於北角的清華街。

當年我由上海到香港後,婚前一直居於清華街,我就讀的聖猶達小學、蘇淅公學,亦全建於這條斜斜的街道上。這次因拍攝特輯而故地重遊,才驚覺一切都大有不同了。蘇淅公學變了蘇淅小學暨幼兒/稚園,昔日的賽西湖水塘亦早已填平,變為公園和高樓大廈;從前覺得校舍很大,現在即使校舍加建了兩層,增建了升降機,仍然覺得校舍彷彿變小了。

曾經待了五年的學校,曾經伴我渡過童年和青春歲月的清華街,如今歷盡幾許變化,昔日的痕跡淡然而逝。別人說「景物依舊,人面全非」,如今連景物亦已「全非」了,我是不是也變了?

四十年的光陰,若果是我自己兀自進行回顧,難免流於主觀,意思不大,所以這次邀請了許多朋友與我一起參與其中,透過他們的角度和聲音,透過他們所認識的汪明荃,來讓我回首這四十年。

首先得謝謝 TVB 多年來的支持,這次還特意為我製作紀念入行四十年的個人特輯,我亦要謝謝這次特輯導演Egar Wong的用心和認真製作。Egar 是 TVB 內首屈一指的綜藝科節目導演,這次我特別邀請他為我製作特輯,他亦盡心盡力做到最好,要回顧四十年的演藝生涯,單是資料搜集和新舊片段剪接,已相當費功夫,對於 Egar 的努力和認真,我確實非常感激。

最初跟Egar討論節目編排時,只想著要令節目充實新鮮,盡善盡美,不希望又是一個舊酒新瓶的故事,所以當時便想到透過嘉賓的口中來回顧四十年來的汪明荃,然後我更親自列出了長長的嘉賓名單。雖然因為身在異地或抱恙等等緣故,並不是所有朋友都能進行錄影,但最終節目的嘉賓人數亦多達六十三人,包括利孝和夫人、金庸、鄭裕玲、查小欣、毛舜筠、鍾慧冰、林建明、顧紀筠、寇鴻萍、梁舜燕、李司棋、伍衛國、夏雨、關菊英、謝賢、任達華、林子祥、許紹雄、羅嘉良、胡杏兒、石修、曾志偉、鄧梓峰、黎小田、鄭國江、林夕、伍樂城、周慧敏、楊千嬅、李龍、阮兆輝、葉世雄、梁漢威、羅家英、霍震霆、吳昊、范徐麗泰、林貝聿嘉、李麗娟、莊陳有、高永文、倪震、陶傑、鄭耀棠、鄭經翰、毛俊輝、杜國威、鄭明明、梁海平、謝宏中、馬偉明、張文新、邱德根、王天林、葉潔磬、徐克、高志森、梁家樹、歐冠英、蔡和平、陳欣健、盧大衛、吳雨,各位都毫不吝嗇地表達他們對我的看法,教我感激萬分。

節目錄影了,我後來回心一想,才發覺真的不好意思,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香港生活,在香港工作,沒有甚麼豐功偉績,最大的成就也不過是在同一個行業內堅持了四十年,我何德何能,竟然要這麼勞師動眾,勞煩這麼多朋友,勞煩許多德高望重,社會地位舉足輕重,而又工作繁忙的朋友?想來,實在是過意不去。

直至節目播出前,我也不知道他們說了些甚麼,但他們願意在百忙中抽空為我入行四十週年紀念送上幾句說話,表達他們對我的想法,這點心意已教我銘感五內。

在得知有六十三位朋友願意撥冗錄影後,我才驀然醒覺,本以為堅持了四十年已是我最大的成就,但回首以往,發現原來這四十年的堅持不單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同樣屬於各位支持我的朋友。哪怕大家當初只是扶過我一把,甚或只是送過我隻言片語的鼓勵或意見,都在我這四十年的演藝生涯中留下過足跡,成為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次節目過後,我學會要更謙虛、更誠摯地面對各方好友給我的意見,務求以更多努力和更精彩的表演回報大家,我亦會更珍惜大家給我的每一分支持和愛戴,因為未來十年、二十年,要再走下去,始終需要大家伴我一起堅持。這是我從這次節目中明白的道理,也是這次節目給我的改變。

人無時無刻都在變,我也一直求變、向前。有人問我為甚麼要學粵劇,推動戲曲,吃力不討好,我卻覺得新的機會就在眼前,為甚麼不好好把握,不去嘗試?

變幻原是永恆。過去四十年我一直在求變,未來的日子,我也會一直尋求新變化、新突破。

那麼我是變了,還是沒變?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我仍然係我,我係汪明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