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二十八日

這個星期,我分別觀賞了兩項精彩的藝術文化表演──雲門舞集的《白蛇傳與雲門精華》和進念‧二十面體的《路易簡的時代和生活》,兩項表演分別由台灣和香港當代著名的藝術團體創作,帶給我很深的感受。

先說說雲門舞集吧。猶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雲門舞集,是觀賞他們多年前在香港表演的《薪傳》,那講述台灣由移民拓荒,逐漸發展成現代大都市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之後《水月》裡,太極與舞蹈、音樂的結合;《流浪者之歌》裏,求道者在一片稻海載浮載沉,還有其他許許多多表演,每一次都帶給我極大震撼。

雲門舞集成立於一九七三年。三十四年來,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一百六十多齣舞作。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台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雲門舞碼豐富精良;多齣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而成為台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雲門由小型表演起家,最初只在台灣一些鄉鎮演出,及後逐漸舞遍世界,在藝術上的成就備受各界肯定。二零零三年,台北市政府將雲門三十週年特別公演的首演日,八月二十一日,訂定為「雲門日」,並將雲門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二三一巷定名為「雲門巷」,「肯定並感謝雲門舞集三十年來為台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

雲門最初奉行的宗旨是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為中國人表演。時至今日,雲門依然是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然而,欣賞的觀眾不再只是中國人,而是世界各地的朋友。而說到雲門今天的成就,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林懷民。

林懷民是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十年代文壇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大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一九七二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雲門舞者多為國內舞蹈科系畢業生,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與拳術。

二零零四年,國際舞蹈聯盟特別舉辦「榮典」,肯定林懷民對台灣及世界舞壇的貢獻與成就。二零零五年,林懷民獲頒美國喬伊斯基金會文化藝術獎,這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給藝術舞蹈類得主,也是第一次頒給美國以外人士。同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英雄人物」。二零零六年,獲國際表演藝術協會頒發卓越藝術家獎,同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贈約翰‧洛克斐勒三世獎,表揚他對亞洲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

雲門的演出,往往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特別設計的服飾,但是舞者一舉手一投足所流露的感情,每次都帶給我和在座的觀眾一份難以言喻的震撼。

雲門是台灣藝術創作團體的表表者,而進念‧二十面體則可謂是香港的藝術代表之一。與雲門相似的是,雲門會把太極、禪、功夫等帶進舞蹈,而進念‧二十面體也會把不同元素(例如錄像畫面、特別燈光)融入舞台表演。不過兩者的分別是,雲門始終只有舞蹈一項焦點,即使加入再多的元素,最終還是會化成舞蹈,而進念‧二十面體的多媒體、多元化嘗試,當然也是為了戲劇演出,但同時也可說是不停在舞台上進行大膽創新的試驗。雲門對舞蹈是一種具深度的探索,不斷深入研究舞蹈的各種變化,而進念‧二十面體對戲劇則是一種廣度的嘗試,不停擴闊戲劇的範圍,讓戲劇融入更多不同元素。

進念‧二十面體成立於一九八二年,為香港非牟利慈善文化團體,以香港為基,面向世界的實驗藝術團體。從事多元戲劇藝術創作至今,原創劇場作品超過一百多齣,曾獲邀前往演出的城市遍及歐、亞、美等地三十多個城市。二十多年間,一直致力拓展香港文化藝術新領域,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主催藝術評論及文化政策研究等工作,並活躍於藝術教育和發展電子媒體及跨媒體等新類型的藝術模式。一九九九年起獲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是香港十個主要專業藝術團體之一,也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實驗劇團。

被喻為「前衛的佈局.微妙的安排」的多媒體建築音樂劇場──《路易簡的時代和生活》,由胡恩威導演及設計;甘國亮分別扮演主角「路易簡(美國著名建築師)」及「旁觀者」,穿梭於舞台上龐大的建築裝置、錄像及音樂之間;蔡德才負責音樂創作。舞台上的建築物,集路易簡五個出色作品的建築特點。配合多媒體的元素,展示路易簡的建築語言,風格和形式均創新獨特。

在大都市的壓迫下,藝術表演的道路並不好走,雲門與進念‧二十面體能分別在兩個大都市──台灣及香港闖出名堂,乃至蜚聲國際,當中的心血自是非三言兩語能夠道盡,但他們的成功,也證明了不好走的道路,並不代表不能好好走下去,而他們的嶄新風格,更可謂是自己開闢出來的康莊大道。但願有更多人願意勇闖這條藝術道路上,並在這上面堅持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