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十四日

香港寸金尺土,生活環境擠逼,許多香港人都為一方安居之所而勞碌大半生,萬萬想不到死後,還是要過著人擠人的生活。

兩天前,威爾斯親王院揭露一宗領錯遺體事件,殮房和醫院停屍間的擠逼情況,以及殮房職員的操守再度受到社會高度關注,而事件揭露殮房擠逼至要一格停放兩屍,更教整個香港社會錯愕。

其實領錯遺體事件早於一九九二年便發生過,只是到近年由於人口老化、墳地飽和等問題,令情況漸趨嚴重。

當然,錯領遺體,殮房職員和家屬其實都責無旁貸,當中職員在處理遺體時涉嫌玩忽職守,沒有依足指引核對資料,更是責任重大,對死者和其家人十分不尊重。而家屬在認屍後仍領錯遺體,雖亦應負上責任,但其實許多死者在久病後,臉容已大大改變,加上遺體在凍房停留了一段時間,家屬未能辨認親人,亦情有可原,而且誰會想到殮房職員會犯這樣無可挽回的錯誤呢?

另外,人口老化令醫院處理的遺體愈來愈多,加上火葬場不足,令停屍格更加不敷應用。全港每日只能火化約80具遺體,但每天約有100人死亡,令遺體平均要待在停屍間逾兩周,造成擠迫。威爾斯親王醫院在事件發生時,殮房使用率便達129%,需要一格存放兩屍,增加錯發遺體的風險。事實上,在內地、美加等地,遺體一周內便能火化,相比下,香港「15天內火化」的服務承諾十分落後。

事實上,錯領遺體進行殮葬儀式,不但對死者大大不敬,對死者家屬更是一種大大的傷害。若遺體被錯誤火化,能夠領回的只是一堆骨灰,連瞻仰遺容的機會也失去了,對家人來說,絕對是痛上加痛。

為了解決問題,政府承諾提前於年中實施領屍程序電腦化(原於年底實施),並會檢討殮房應否收取費用,以舒緩殮房擠逼的情況。

其實殮房收費,只會令家屬百上加斤,殯儀費用加上死亡證等等費用,一般火葬所需費用最低為四五萬元以上(當中火化連靈灰龕大概為數千至一萬元),而土葬費用更高達十萬元以上(土葬墓地、泥土和墓碑最少需要三萬至四萬元)。而不同儀式的殮葬亦會令費用有所分別,但不管是天主教還是道教儀式,畢竟已是送別至親的最後一程,許多家屬都希望盡量把一切安排妥善,畢竟最後能夠為亡者做的,也只有這個喪禮。所以如果政府決定就殮房服務徵收費用的話,相信會為不少家屬增添負擔,也為許多希望多花金錢和精神在送別至親上的家屬帶來更多無奈。

事實上,徵收費用亦未見得能舒緩殮房擠逼的情況,因為殮房擠逼的癥結在於現時12個火葬場(公共及私人火葬場各佔6個)不敷應用,而43個墓地(包括13個公眾墳場、28個私人墳場及2個國殤墳場)的使用率亦已接近飽和。如果這個問題還沒解決,徵收殮房費用對舒緩殮房需求的壓力並無太大實際助益。

幸而現在大部分香港人都已接受火葬,不再堅持「入土為安」的觀念,不然人口老化的問題,將為香港殮房及墓地帶來更沉重的壓力。當然大家都聽過「塵歸塵,土歸土」,遺體到了最後也不過是一堆灰土,不過對許多家屬而言,這堆灰土再歷經多少年,經過多少風化,始終也是他們的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