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三月三十一日

香港回歸十週年,不經不覺,香港的特首制度原來已經邁入了第三屆,而我藉著選委的身份,多年來亦有幸參與特首選舉這項香港人的大事。

剛過去的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在3月25日圓滿落幕。這次選舉鬧出了許多風風雨雨,主要原因不外是已經爭論多年的「普選」與「小圈子選舉」問題。事實上兩派的支持者各執一詞,各有見解,至於誰是誰非,我倒不敢妄下判語。只是,香港十年來歷經三屆特首選舉,我有幸親身參與其中,確實深刻感受到這項選舉的成長與發展。

先從第一屆特首說起吧。當年九七臨近,政局當然不能說是動盪,但肯定是多變的。其中一個重要改變,就是香港由毫無選擇地接受英國委派的港督擔任最高領導人,變為可以擁有自己的選舉,選出自己的行政長官。沒錯,這就是遭受猛烈抨擊的小圈子選舉的開始。雖然十年來抨擊之聲從未間斷,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個「小圈子」標誌著香港由沒有選舉,變為擁有選舉;由無權選出自己的領導人,變為擁有自己的代表,選出屬於我們的特首。

首屆的行政長官選舉總共有4名候選人,分別是董建華、楊鐵樑、吳光正和李福善。四位都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這次的選舉,亦曾經是社會的焦點。終於,1996年12月11日,在400名推選委員會成員投票下,董建華成功以320票高票當選,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到了第二屆特首選舉,選舉委員會成員由400人,增加至800人,雖然選舉未見成熟,但可以見到整個制度是向前發展的。不過,可能是由於當時香港正值多事之秋,勇於站出來接下這個燙手山芋的人不多,結果報名參選的只有爭取連任的董建華一人。董建華自800名選委中成功取得714個提名,並於2002年2月28日,獲選舉管理委員會宣佈成功自動當選。

董建華成功連任後,任期原於2007年才屆滿,但是2005年3月10日,董建華以健康為由,向中央提出辭呈,並於3月12日獲中央接納,結果選舉事務處再次就第二屆行政長官召開選舉,而情況與董建華競逐連任時相似,只有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一人在限期內取得提名報名,並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於2005年6月16日獲選舉管理委員會宣佈其自動當選,履行董建華餘下的任期,至2007年為止。

2007年轉眼而至,在剛去的星期天,3月25日,終於舉行了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與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最大的分別,是這次不再有人自動當選。由於泛民主派推舉了梁家傑參選,與爭取連任的曾蔭權展開一次真真正正的競逐,令這次選舉比起以往兩屆三次選舉都顯得更開放,更加受到社會關注,引起的討論亦更多,同時亦惹來坊間不少揣測,像選舉將會出現大量白票、梁家傑將會高票當選等等。當然,如今選舉既已成功落幕,以上種種傳聞自然不攻自破。

選舉結果其實與坊間各大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相近,曾蔭權以649票當選,得票遠高於梁家傑的123票。曾蔭權行政經驗豐富,任內表現出色,當選可謂實至名歸。而且,曾蔭權與中央關係良好,一直維持良好溝通,這點尤為重要。很多香港的政界人士對「親中」這個概念存在排斥和誤解,「親中」黨派、「親中」人士都是他們抨擊的對像,不過不能否認的是,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並非一個獨立國家,與中央溝通,建立和諧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也是作為香港行政長官的必然任務。

另一方面,與梁家傑比較,曾蔭權提出的政綱更為務實,而且多年的政務工作讓曾蔭權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在政策推行上定必更為順利。

我衷心支持曾蔭權,但並不代表我反對梁家傑參選。事實上,梁家傑的加入,令這次選舉成為第一次有公開辯論及拉票的選舉,讓公眾對選舉及候選人都更加瞭解,讓香港人對自己特首的產生過程有更深厚的認識。我相信兩位候選人從這次寫下香港歷史重要一頁的選舉中亦有所得著,行政經驗尚淺的梁家傑所賺得的經驗自是不在話下,而曾蔭權亦在競爭中學會了放下身段,親自落區拉票。他在當選後,破天荒以開蓬巴士巡遊各區謝票,充份顯示了他在拉票期間深深感受到市民的支持,也明白到市民支持的重要性。

曾蔭權承諾在任期的五年間,將會多聽市民的聲音,施政將從下而上,而非現在的從上而下。政府將會先聽取民意,然後才制定政策,提交立法會通過,而曾蔭權亦承諾在五年任期內制定普選時間表。

以我認識的曾蔭權,他是一個真心愛國愛港的人,我深信這份愛會推動他用心履行職務,而我亦衷心期待看到他在任期內履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