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三月十七日

開會其實是頗累的一件事情,政協會議連續13天召開,讓人感到更加疲累,幸好多天的會議期間有一天假期,我也趁這難得的假期好好休息,欣賞了一套精彩的電影──《巴別塔》。

《巴別塔》講述由一支獵槍引發的一連串故事,也是一場充滿血淚的自省歷程,教我們反省現時日趨緊張的種族問題。日本商人安二郎(役所廣司飾)假日到摩洛哥打獵,遇上好心的導遊,送贈獵槍作為謝禮;這位導遊將獵槍變賣改善生活,牧羊人家庭得到這支獵槍,父親便交給看守羊群的兩名兒子,本來用以驅趕野狼,卻因為兩兄弟玩耍時發生爭執,誤傷了一名美國遊客(姬蒂白蘭芝飾),飽受喪子之痛的她,跟丈夫(畢彼特飾)變得疏離,出國散心竟幾乎客死異鄉;他們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為了出席兒子的婚禮,只好帶同視如己出的兩個美國小孩回國,踏上危險的沙漠之旅;原來安二郎也背負重擔,妻子莫名其妙的吞槍自殺,聾啞的女兒千惠子(菊池凜子)喪母後更加自閉,沉迷毒品,更選擇以身體去換取他人的注視和關愛。

整個故事絲絲緊扣,要簡單明瞭地概述並不容易,如果真要作一個貼切的簡述,可以一言以蔽之:「牽一髮而動全身」。安二郎最初向導遊贈送謝禮,一個簡單直接的舉動,卻引發了往後一連串事件,讓身處摩洛哥、美國、日本、墨西哥四個不同地方,互不相識的四個家庭之間出現了一種微妙的連繫,故事的張力與導演的功力都在這之中表露無遺。

不過,整個故事的重點還在於它當中帶出的種族問題。「巴別塔」一詞來自《聖經》。因娜亞方舟而倖存的人,希望建造一座通天巨塔,與神見面,上帝因而大怒,混亂人類的語言,把人類分散各地,使他們不能溝通,出現文化分歧。

然而,語言障礙真的是人與人之間出現分歧的原因嗎?

「911事件」後,美國人似乎一直未能平復內心的震驚與傷痛,對著中東人更仿如驚弓之鳥,存在一份誤解,總是帶著幾許害怕和敵視,而中東人對著美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相同的感覺吧。美國人和中東人之間確實存在著分歧,不過這種分歧,是由於語言障礙或文化差異嗎?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應該都是出現在溝通間的問題,只有在溝通時,才會發現彼此間存在分歧,不過美國人和中東人之間的歧視、誤會,許多時候都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便出現了,因為根本不需要一言一語,從身體上的顏色,以致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們便為對方下了評語,判定對方是敵人,而在他們眼中所謂的敵人,都不約而同的存在著一個共通點,就是看在眼內跟自己並非同一種族的「異族」,但這其實都不是語言障礙的問題,而是他們不肯努力跟對方溝通,不去試圖了解對方,這亦令我聯想到早前在三藩市看過的一套電影「英女王」。一宗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大部份英國人心中一直所愛戴的,英國人民心目中永遠的王妃戴安娜的生命,這宗車禍嚴重打擊著每一個英國人民,令全英國完完全全陷於一片深不見底的愁雲慘霧之中,而當整個國家的人民用著各式各樣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悲痛之際,卻有一個人始終保持沉默。

面對國民的悲慟,英女王選擇沉默。自幼接受高高在上的皇室教育的她,自然不認為自己需要對一個平民的離逝作出任何表示,而且即使英國太王離逝時,英國皇室也沒有下半旗哀悼,而戴安娜既已離開皇室,只是一個平民,皇室更不需要作出任何激烈的表示。這種皇室與人民之間的矛盾,觸發了人民對皇室的不滿,同時引發皇室一大危機。當時,新上任的首相貝理雅便道出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戴安娜縱然已不是皇室的王妃,但她仍是人民的王妃。英女王這時才驚覺,在她心中高高在上的皇室之所以得以維持至今,原來一直是依靠著人民的支持,最後,她終於順應民意,為戴安娜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國葬,化解了這場皇室危機。

這兩個涉及西方兩大國家的故事,正好突顯了溝通的重要性。美國與中東之間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甚至進一步地惡化,原因是因為雙方都不願意退一步,或是停下來聆聽對方的聲音,反觀英女王最終都能接受民眾的意見,然後作出回應,與人民溝通,成功解決了危機。

其實,只要雙方願意溝通,語言障礙和文化分歧,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相反如果雙方在溝通前,便自以為瞭解對方,恐怕只會令問題惡化。這是放之全球皆準的問題,別以為只有美國人和中東人才出現這種歧視和誤會,環視四周,不知道大家又有沒有在作出溝通前,便已為人下了評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