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三月三日

今天我再次參加了「同一首歌」的錄影,遠赴美國三藩市,與海外華僑一同慶祝元宵。其實算起來,這已經是我第四次參加「同一首歌」這個節目,這次遠赴海外,不但與當地的觀眾見面,也在異邦同時見到兩岸三地的華人歌手,令我頗有一番體會。

「同一首歌」是內地一個相當有號召力的節目,每次都齊集了兩岸三地不同年代的歌手一同演出。大概是美加的觀眾大都對香港藝人比較熟悉吧,因為他們大都是看香港的電視節目長大,所以這次香港的藝人佔了大多數,像陳奕迅、葉倩文、李克勤、陳慧琳、張明敏等,而內地與台灣出席的藝人只有李宗盛、齊秦、劉欣茹、刀郎、劉歡等。

單從這點看來,香港藝人在海外華僑心目中似乎稍佔優勢,不過事實卻不然。內地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誰不希望自己的歌曲能傳進13億人耳中呢?在這方面,與台灣相較之下,香港似乎稍佔上風,這得歸功於香港電視台的蓬勃發展。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優勢,實際上台灣與內地享有共通語言,這點在流行樂壇的發展上,可謂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聽得懂的歌曲,和聽不懂的歌曲,一般人會選擇哪個,答案顯而易見。幸好到了近年,香港歌手都已漸漸發覺普通話的重要性,新一代的歌手都努力學習普通話,推出國語專輯。

香港歌手現在進軍內地市場,不能說為時已晚,不過也不能說為時未晚,因為其實早在多年以前,台灣歌手已經開始進軍內地市場,像齊秦、童安格、李宗盛、蔡琴等,而香港早年到內地發展的歌手,大概只有張明敏一人吧。這樣相較起來,今天「同一首歌」錄影時,香港的代表雖然人才濟濟,但也難及幾位早已在內地觀眾心中落地生根的台灣歌手吧。

這樣看來,內地樂壇是不是已經成了台灣的天下呢?這當然不是,內地樂壇最難得的地方,是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即使近年內地市場逐步開放,受到的外來文化衝擊更多,但是內地歌手還是甚少會隨波逐流,像內地著名民族歌手刀郎,今天便演唱了幾首重新編曲的小調民歌,唱來充滿時代感,還可以伴以舞步,在傳統的民歌中注入流行元素,風格獨特。當晚來自內地的嘉賓還包括全程唱演場的劉歡和獲獎無數、已移居三藩市的劉欣茹等,全都是歌藝出眾,堅持自我風格的歌手。

內地在編曲和配樂方面豐富多樣,把既有的東西幻化成萬千模樣,既能堅持自己在音樂上的傳統,又不落俗套。反觀香港、台灣,以至日本,在文化衝擊的洗禮下,流行樂壇上的歌曲風格大同小異,基本上已失卻了自身既有的特色。

看到刀郎精彩的演出,我便忍不住跟陳奕迅說,應該要多點研究內地音樂,陳奕迅也連聲應是。要在內地觀眾的心中留一席位,單憑外表或一般歌迷眼中的偶象風采是不行的,內地樂壇講究的是實力,許多內地歌手都是才子才女,也許他們外表普通,不過他們不但歌藝出眾,而且大多都會作曲填詞,這種對音樂藝術的要求,實在值得香港歌手和香港樂迷多多學習。

不過提起文化衝擊,被衝擊的當然不只有華人樂壇,身在異邦的華人受到的文化衝擊可說是更加大。中央電視台作為中國政府電視台,「同一首歌」遠赴美國,其實也是希望我們一班嘉賓代表政府問候海外華人。一班當地的老華僑知道政府有這份心意,還喜孜孜地湊錢籌備這個節目。

這班老華僑都喜歡看我主演的電視劇,對我十分熟悉,見到我,就像見到老朋友一般熱情招待,讓我感到十分溫暖。閒談間,老華僑提起往日初到異地的種種辛酸,排華的浪潮如何令他們更團結,更加堅毅地克服所有困境,這一段段的小故事,蘊含著多少的血汗,現在新一代的華僑,也就是他們的子孫,大概沒有辦法明瞭吧。他們沒有經歷過動盪,而且在美國土生土長,在美國接受國育,異地文化對他們而言來得順理成章,雖然是誕生於中國家庭,身為華人,但中國文化的基礎卻非常薄弱,稍一衝擊,便煙消雲散。

比較之下,一班老華僑在旅居異地這麼久,一顆愛國的心卻始終不變,實在難能可貴。這次節目得以順利錄影,亦有賴這群老華僑的照顧和愛戴,在保安上和各方面替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

其實仔細想想,中國樂壇堅持自我,以免隨波逐流;香港樂壇迎合主流文化,得到大眾喜愛,其實二者各有千秋,不過作為一個歌手,還是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修養,這樣那怕你要堅持自我,還是迎合大眾,總不愁找不到知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