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一月六日
最近,香港興起一股懷舊風,大家都在說「集體回憶」,要捍衛天星碼頭,也要保護域多利監獄,還有許許多多的磚磚瓦瓦,我們都忙著護衛。當然,香港人要捍衛的不只是那磚磚瓦瓦,更重要的,是那磚磚瓦瓦載著的、屬於我們香港人的共同回憶。然而,值得我們捍衛和珍視的,又豈只那蘊藏著數十年回憶的建築?可能因為它們是一個實質的存在,是一件件的實物,所以更讓人容易發覺,而且讓人感覺抓得住吧,而許多日漸式微的技藝、文化、藝術等等,較為抽象、無法實質握在手中的東西,縱然它們蘊涵著數以千年的歷史,卻反而被人輕易忽視了。

戲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傳媒應該肩負帶動潮流,向大眾宣揚重要訊息的責任,可惜近年,香港的傳媒似乎較為後知後覺,結果反而有被大眾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天星風波鬧大了,新聞和傳媒才把焦點放到這場「集體回憶」的革命上。很可惜,戲曲還沒有一個機遇,讓我們也大鬧一番,好讓大眾關心這項歷史悠久的藝術到底是甚麼。

其實,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關於戲曲的節目,借助傳媒的力量,推動戲曲。雖然盼來盼去,香港還是未見推出這方面的節目,幸好內地決定將會於今年推出一個嶄新的綜藝節目《非常有戲》,實現我的願望。

綜藝節目一直廣受歡迎,由最初的《歡樂今宵》,以至「獎門人」系列,受歡迎程度一直節節上升,發展到最近的《百法百眾》、《一擲千金》、《15/16》等,更是百花齊放,鬥智鬥力,講的是「Infotainment」,資訊與娛樂並重。

內地最近的綜藝節目也在急速發展,但與香港比較之下,似乎又有那麼一點不同。最近在內地非常成功的節目《舞林大會》,看來只是一個以明星為賣點,爭取收視的節目,但是,這節目何嘗不是借助了明星和傳媒的影響力,引起大眾,特別是新一代,對傳統舞蹈如探戈等的關注?

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非常有戲》也是一個相類似的節目,只是這次進行的是戲曲比賽,以迎合大眾的手法包裝傳統戲曲,令戲曲融入現代社會,以時尚傳播的方式張顯文化價值。

節目內,明星間的比賽項目以京劇、黃梅戲、越劇為主體,但也不排斥在北方較有影響的評劇、豫劇等劇種的名段,也兼容港台地區的戲曲主流粵劇,種類包羅萬有,或許不能逐一深入探討,細意分析,但一輯節目下來,彷彿已為廣大觀眾上了一個戲曲入門課程。

也許這節目仍然是希望取得明星效應,譁眾取寵,務求取得高收視,但又有何不可呢?只有譁眾取寵,只有取得高收視,才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才能真正達到宣揚傳統戲曲的目標。

而且,這個節目雖然是以嶄新的遊戲方式推出,卻沒有抹殺戲曲傳統,扭曲其文化價值的意思,相反,整輯節目的製作還非常著重傳統。不單化妝、服裝將會遵循傳統戲曲最規範的標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節目還廣邀戲曲界大師級藝術家,為節目作表演示範,還會把參加比賽的明星收為徒弟,進行拜師儀式。

當然,你可能會以為這又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技倆,但是大會嚴正聲明,「拜師」是極其鄭重嚴肅的,而非一場「表演秀」,拜入門下的弟子,將列入各大師的弟子譜,並在今後長期受到師父的教誨。

當然,不能要求參與這個節目的人都熱愛戲曲,都本著宣揚戲曲的目標,畢竟戲曲真的被主流文化排擠在外,被傳媒和大眾忽視太久。可是,又有甚麼關係呢?明星們可能是為了進軍內地市場而參加,觀眾可能是為了明星效應而收看,但結果他們其實也確確實實地為宣揚戲曲,保護這傳統藝術文化出了一分力,而我亦衷心希望,不管他們最初的心態是甚麼,大家最終也能愛上戲曲。

其實許多蘊含了數千年文化歷史的藝術,都已經日漸式微,最終可能不知不覺地化為我們的「集體回憶」,又或者更可悲的是,它們甚至無法住進我們回憶的一角。其實,許多事情比「回憶」更重要,我們可以在它變成「回憶」以前,已經努力捍衛,保留它,讓它延續下去。「回憶」只是停留在過去的殘像,我們更應該好好把握的,是還能展望前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