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九月十七日

在九月十五日,我出席粵劇《西樓錯夢》記者招待會,有幸訪問粵劇界前輩白雪仙女士,實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仙姐以七十八歲的高齡,仍然為推動粵劇──廣東傳統表演藝術的瑰寶──的發展而身體力行,將之發揚光大,這種勇於保護粵劇藝術,延續和繼承粵劇文化的心懷,確是令全個粵劇界都深表敬佩。

仙姐率領雛鳳鳴劇團,將於十一月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粵劇《西樓錯夢》。負責藝術總監一職的仙姐透露,這次演出是為紀念粵劇紅伶任劍輝逝世十六年,並為任白慈善基金籌款。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任白的戲寶延續下去。這次《西樓錯夢》再次被搬上舞台,仙姐表示他們動用了很多外界的力量,例如在佈景、服裝、舞台設計、燈光等方面,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都有份參與其中,除了讓粵劇注入新元素外,也看到仙姐提拔後輩的心懷一直也沒有改變。而且,最難得的是,闊別舞台十二年的阿刨(龍劍笙)也應師傅的號召,由加拿大返港,與好拍檔阿嗲(梅雪詩)合作演出。

由唐滌生、任劍輝及白雪仙組成的粵劇界鐵三角,為後世儲備了不少珍貴的藝術財富,尤其是任白的四大戲本──《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再世紅梅記》,更能歷演不衰,觀眾百看不厭。如果要學習粵劇,就一定會學任白的戲寶,可說是後世的典範。其中《帝女花》之〈香夭〉更是家傳戶曉。任白的戲寶不只在廣東、香港受歡迎,連在外地如美加等地也非常流行。粵劇老倌每逢有粵劇演出,必定將任白的戲寶搬上舞台。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粵劇藝人需花盡畢生精力,下無限苦功,才可以獲得觀眾讚賞。仙姐創下不少紀錄,例如拍攝粵劇電影《李後主》,便前後花了近四年時間去籌備。期間曾因為一個佈景不適合,仙姐便要求將整個佈景拆掉,重新造過一個新的佈景,可謂不計成本,嘔心瀝血。她做每件事都力求完美,對粵劇藝術的執著,成為我們的學習的榜樣。

仙姐年青時很有魄力,對培育後輩不遺餘力。她演出《白蛇新傳》時,為了找一班演員演仙女和一些配角的角色,便大膽起用了不少新人,更於一九六五年成立了雛鳳鳴劇團,讓粵劇藝術繼後有人,劇團成立至今已近四十年了。

仙姐無論在年青時的所作所為,還是現在為推動粵劇發展所作的貢獻,都令人敬佩萬分,我只能用「勁」字來形容這位難得的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