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八月六日

二零零五年八月四日是粵劇界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因為擁有「香港粵劇殿堂」之美譽的「新光戲院」,是否拆卸,在那天將會有定案。自己心情十分緊張,除了因為這家戲院的存亡關係著一千多個梨園子弟的生計之外,更重要的是這是關乎國粹存亡。

「新光戲院」成立一九七二年,歷史悠久,一直為發揚中華文化藝術及推動香港與內地之間文化藝術交流、服務普羅大眾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每年在這裡上演的粵劇不會少於二百五十場,去年更有三百場之多。如果以一年上演二百五十場計算,整個行業每年將會損失二千多萬元的收入。在香港適合上演粵劇的場地著實不多,而政府提供其他可租用的場地,在很多細節上有很大的限制。例如訂場的手續繁複、需候較長時間方知結果,令到主辦單位在向演出者度期方面出現困難。加上租用前必須先付足租金、演出完畢後需要等一個多月才把門券的收入交回,對於一些小型的戲班,那會有這麼龐大的現金周轉能力。這些因素均與目前粵劇界的運作方式有所出入,況且本港目前還未有另一個劇場可承接每年250至200場演出。因此,新光戲院的拆卸絕不能與其他戲院拆卸混為一談,戲院的保留極具意義。

如果戲院拆卸,梨園子弟除了失去一個固定表演場地之外,長遠來說,對粵劇藝術的影響亦非常深遠。新一代的戲曲工作者能夠踏上成功之路,全賴觀摩前輩們的演出,或是與他們同台演出。若是缺乏了操練的機會,武功身段也會較易荒廢,漸漸出現斷層,粵劇這個本土文化亦會慢慢式微。(待續)